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3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34.162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紙上談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用計截斷趙軍的運糧後路,圍困趙軍。過了四十幾天,趙軍糧草吃盡,趙括率領精銳部隊企圖突圍,結果遭秦軍亂箭射死,趙國四十萬軍士也都被秦軍俘虜,並且被活埋。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紙上談兵」,用來比喻不切實際的議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8.後接動詞,表意向、企圖。[例]你自己去想清楚。
不寒而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該地治安不好,所以義縱一到定襄,先將牢中兩百多名囚犯改判死刑,又將曾前往探監的親友也抓起來,說這些人企圖為犯人開脫,全部處死,一天之內就處死了四百多人。定襄的人民聽到了這個消息後,即使天氣並不冷,竟都害怕得發抖起來。後來「不寒而慄」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內心恐懼極至。
民不聊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戰國策.秦策四》載:戰國楚頃襄王二十年,秦昭王派將軍白起攻打楚國,結果楚王被迫遷都陳城,國力由盛轉衰。後來秦國再次想要出兵攻打楚國,楚襄王知道這個消息後,就派春申君黃歇出使秦國,企圖說服秦昭王不要攻打楚國。黃歇到秦國後,為秦昭王分析當前的情勢說:「今日大王信任韓、魏對秦國是友善的,當心像當年吳王一樣,因為相信越王是真心臣服,所以放心地出兵攻打齊國,沒想到卻在得勝回國時,越王反叛將他擒住。還有,韓、魏歷經幾世爭戰,父老兄弟死在秦人手上的不計其數,國家也因此變得殘破,宗廟年久失修而損壞,將士們肚破頸斷、身首異處,屍骨暴露在荒野上;老弱婦孺被捉去當俘虜,路上時常可見;鬼神沒人祭拜,百姓生活困苦,...
醉翁之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喝酒時意不在酒,而在玩賞山水。語出宋.歐陽修〈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後比喻別有用心。如:「他表面示好求和,但恐怕是醉翁之意,另有企圖吧!」
批判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屬於霍克海默主持的大型研究「偏見之研究」的一部份。2、 對於不容許相反言論的意識型態加以確認,同時企圖對於這種反民主的感覺與以精確的描述。三、 赫伯德‧馬庫色(Herbert Marcuse,1898-1979)(一) 馬庫色的著作被用來提供知性的與意識型態的論斷,以抗議、質疑被普遍承認的權威,並透過革命尋求推翻已被建立的體系。(二) 馬庫色因1960年代激進學生運動而享有盛名。由激進學生的訴求可看出其批判理論與思想體系:1、 堅持個人滿足與自我解放。2、 批判社會的理論。3、 對壓抑的容忍之概念。 批判理論的主要特徵...
東窗事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秦檜是宋高宗時的丞相,卻與金人私通,力主和議,企圖賣國求榮。但是宋朝的名將岳飛屢敗金兵,破壞了秦檜的奸計,於是秦檜一日之內連發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等到岳飛回到京師,便將他下於獄中。秦檜想要殺掉岳飛,但是害怕朝廷社會的輿論,如果不殺掉岳飛,又怕岳飛阻撓和議,破壞自己和金人的協議。為此,秦檜坐在家中的東窗下,苦惱不已。他的妻子王氏知道了,就對秦檜說︰「擒虎易,放虎難。」意思是要秦檜把握機會,除去岳飛。秦檜被妻子的話打動,當晚便將岳飛處死。後來秦檜遊覽西湖,在船上看到岳飛的冤魂向他索命而死。不久之後,其子秦熺也死了。王氏請道士超度兩人。道士在地府見到秦熺戴著鐵枷,又在酆都看到秦檜和另一位陷害岳飛的...
俗民方法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些潛在規則所影響,強調過度的科學理性原則和一致的原則反而會讓人類行為更加難以理解,因此,俗民方法論者企圖從現實和實際的立場來看待人類社會,並更切實的描述人類互動的行為過程。 批判俗民方法論並非一門真正具有影響力的社會學理論,而是一種新興的研究方法,其理論尚未具有實證性以及可重複實驗性,甚至俗民方法論者之間也常因立場或觀點迥異而有爭論。(註2)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俗民方法論英文關鍵字:Ethnomethdology 參考文獻註1:葉正。社會學詞彙。台北:風雲論壇。 P.130註2:彭懷恩。社會學(概要)Q&A。台...
赫爾巴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幹一樣,皆希望將某一學科成為受重視的學門,但兩者的方法不同,赫爾巴特試圖和現有的學科相連結;但涂爾幹企圖脫離哲學及心理學的羈絆,致力使社會學成為一們獨立的學門。因為赫爾巴特對於教育上的貢獻,終於使教育學(pedagogy)就此建立,成為一門專業的學科。教育活動最常受人質疑的就是「專業性」的問題,但歸因於赫爾巴特,使任何的教育活動皆有理論基礎在其後加以支撐,就此肯定了教育是一種高度專業的活動,唯有透過倫理學確立教育目標;憑藉心理學瞭解學童身心發展,以安排適宜學生學習的教材,教學活動才得以順暢進行。 參考資料徐宗林(1975...
處心積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這段史料是記載春秋時期,鄭伯即位,把都城超過國土三分之一的京地封給其弟共叔段,又放任段佔領西鄙和北鄙,到後來段企圖謀反,想強奪王位,母親武姜打算開城門作內應。鄭伯知道後立刻派兵攻打,在鄢這個地方打敗段,段逃到共國。《穀梁傳》針對這個事件評論道:稱「莊公」為「鄭伯」,是譏諷他有失為人兄長;但是直接稱公子共叔段為「段」,則是貶低他,因為他已經失去作為一個公子和弟弟所應有的禮節。相較下,《春秋》經文褒貶之義,鄙視段的程度超過鄭伯。至於對莊公的非議,則在於他「處心積慮」地去實踐把段殺掉的心願。這是說身為兄長的莊公,故意放縱段的罪行,等他釀成大禍後再趕盡殺絕。「處心積...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