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021.146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以管窺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管窺天」原作「用管闚天」。《莊子.秋水》有一段戰國時名家公孫龍和魏國公子魏牟的對話。公孫龍認為自己最通達事理,博聞善辯,勝過所有口才好、學識高的人。但當他聽到莊子的言論卻覺得困惑,無法理解,於是問魏牟是否是因自己的學識不足?魏牟便說公孫龍像長住井底的青蛙,見識淺薄,眼界狹小,根本無法通曉莊子言論玄妙之處。就算花工夫去學習,自以為懂了,但實際上只有學得皮毛,有如「用管子看天,只能看到天空的一小部分,以為天空就是這麼小」一樣。要他別再試圖理解,免得如「邯鄲學步」,非但沒學成,反而將自己原有的學問失去了。莊子與公孫龍並非同時代的人,表示莊子言論的深奧,連像公孫龍這樣博聞善辯之士都無法參透,只能獲...
張口結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張口結舌」這個成語是用來形容一個人恐懼慌張,或理屈說不出話的樣子。在《莊子》的〈秋水〉篇中有記載一段戰國時名家公孫龍和魏國公子魏牟的對談:公孫龍認為自己最通達事理,博聞善辯,勝過所有口才好、學識高的人。但當他聽到莊子的言論卻覺得困惑,無法理解,於是問魏牟是否是因為自己的學識不足?魏牟認為公孫龍就像井底之蛙,見識淺薄,眼界狹小。這樣以管窺天、以錐指地是無法通曉莊子言論的玄妙之處,要他別再試圖理解,免得就像邯鄲學步,非但沒有學成,反而將自己原有的學問失去了。公孫龍聽了魏牟的話後,「口呿而不合,舌舉而不下」,意思是說嘴巴張開而合不攏,舌頭舉起卻放不下,也就是張口結舌,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典源又見《莊...
史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七十四 孟子荀子|荀卿列傳 第十四-孟子,騶忌,騶衍,淳於髡,慎到、騶奭,環淵,接子,田駢,荀子,(公孫龍,劇子,李悝,屍子,長盧,吁子),墨翟 史記卷七十五 孟嘗君列傳 第十五-孟嘗君田文,馮驩 史記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傳 第十六-平原君趙勝,虞卿 史記卷七十七 信陵君|魏公子列傳 第十七-信陵君魏公子無忌 史記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傳 第十八-春申君黃歇 史記卷七十九 範雎蔡澤列傳 第十九-範雎,蔡澤 史記卷八十 樂毅列傳 第二十-樂毅,樂間,樂乘 史記卷八十一 廉頗藺相如列傳 第二十一-廉頗,藺相如,李牧 史記卷八十...
一髮千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千鈞一髮」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千鈞一髮」原作「髮引千鈞」。典源本於《列子.仲尼》。中山公子牟,是魏國公室的公子,愛好與賢人交遊,不管國事,他很推崇趙國人公孫龍的學說。樂正子輿知道後,對著公子牟嘲笑公孫龍說:「公孫龍言辭荒誕,善於詭辯,像他說的髮引千鈞、白馬非馬等言論,根本是違背客觀規律的謬論!」公子牟聽了反駁樂正子輿說:「智者的話,本來就不是愚者所能了解的,你說那些言論不合理,其實是因為你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就拿『髮引千鈞』來說,一根頭髮之所以可以繫著千鈞重物,這是因為頭髮承受力量均衡的原因。』」以一根細髮絲,拉引千鈞之重物,在一般人的看法,本來就是隨時會斷,《列子》此處所說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張口、開口。《莊子.秋水》:「公孫龍口呿而不合,舌舉而不下,乃逸而走。」
大庭廣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庭廣眾」典源作「廣庭大眾」。廣,大同義。「大庭廣眾」指人多且公開的場合。#語本《公孫龍子.跡府》。 △「眾目睽睽」
惠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人名。(約西元前370~前310)宋國人。戰國時哲學家。曾任梁相。有辯才,與莊周友善,和公孫龍並為名家的代表。研究萬物同異關係提出小同、大同、小同異、大同異等概念,及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等命題。著作多已亡佚,其言行片段散見於《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戰國策》和《說苑》中。也稱為「惠子」。
學步邯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邯鄲學步」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莊子.秋水》有一段戰國時名家公孫龍和魏國公子魏牟的對話。公孫龍認為自己通達事理,博聞善辯。但當他聽到莊子的言論卻覺得困惑,無法理解,於是問魏牟是否是因自己的學識不足?魏牟則以為公孫龍像井底之蛙,見識淺薄,眼界狹小,所以無法通曉莊子言論玄妙之處。就算花工夫去學習,也只能學得皮毛。因此勸公孫龍別再試圖理解,免得到了最後不但不能學得莊子的學問,反而喪失了自己原有的學問,就像戰國時燕國有位年輕人,因為羨慕趙國首都邯鄲人走路的姿態,所以前往學習。結果不但沒學成邯鄲人走路的美姿,連自己原來的步法都忘了,最後只有爬著回去。後來「邯鄲學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
一縷千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千鈞一髮」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千鈞一髮」原作「髮引千鈞」。典源本於《列子.仲尼》。中山公子牟,是魏國公室的公子,愛好與賢人交遊,不管國事,他很推崇趙國人公孫龍的學說。樂正子輿知道後,對著公子牟嘲笑公孫龍說:「公孫龍言辭荒誕,善於詭辯,像他說的髮引千鈞、白馬非馬等言論,根本是違背客觀規律的謬論!」公子牟聽了反駁樂正子輿說:「智者的話,本來就不是愚者所能了解的,你說那些言論不合理,其實是因為你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就拿『髮引千鈞』來說,一根頭髮之所以可以繫著千鈞重物,這是因為頭髮承受力量均衡的原因。』」以一根細髮絲,拉引千鈞之重物,在一般人的看法,本來就是隨時會斷,《列子》此處所說的「...
名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古代九流十家之一,為戰國時的學派,其說在循名責實,而結果流為詭辯。始於鄧析、尹文,其後有惠施、公孫龍等。《漢書.卷三○.藝文志》:「名家者流,蓋出於禮官,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