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1.272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解衣推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楚已亡龍且,項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說齊王信曰:「天下共苦秦久矣,相與勠力擊秦。秦已破,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今漢王復興兵而東,侵人之分,奪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關,收諸侯之兵以東擊楚,其意非盡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厭足如是甚也。且漢王不可必,身居項王掌握中數矣,項王憐而活之,然得脫,輒倍約,復擊項王,其不可親信如此。今足下雖自以與漢王為厚交,為之盡力用兵,終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須臾至今者,以項王尚存也。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和,參分天下王之?今釋此時,而自必於漢以擊楚...
腹背受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與官軍爭守河北也,居然可知。」議者猶曰:「裕2>西入函谷3>,則進退路窮,腹背受敵;北上岸則姚軍必不出關助我。揚聲西行,意在北進,其勢然也。」太宗遂從群議,遣長孫嵩發兵拒之,戰於畔城,為裕將朱超石所敗,師人多傷。太宗聞之,恨不用浩計。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梁書.卷三二.陳慶之列傳》。 (2) 裕:劉裕(西元356∼422),字德輿,小名寄奴,南朝宋武帝。曾為晉朝將,討伐桓玄之亂。又曾討平長江上游割據勢力,統一江南;並兩次北伐,滅南燕、後秦。晉恭帝時篡晉,改國號「宋」,史稱為「劉宋」。 (3) 函谷:函谷關。位於河南省靈寶縣西南的關口。東起崤山,西至潼津,地形至為險要。戰國時為秦...
關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田碑記》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 清朝|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解州州守王朱旦據傳在浚修古井時發掘出關羽的墓磚,磚上刻有關羽祖、父兩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還提到關羽的家庭狀況。他因而寫了《前將軍關壯穆侯祖墓碑銘》。汗青(本名葉軍)。《史說新語》。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4年:41-46。依銘所記,關羽生於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四日。 清張鎮於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編修的 《解良關帝志》 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 周廣業 《關王事跡征信編》 郭茂泰 《荊州府志》等認為是五月十三日。這些資料一直受到爭議,...
犀牛望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犀牛的角長在鼻子上,影響觀看東西,致使所見不全。語出《關尹子.五鑒》:「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識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胸中之天地萬物亦然。」後比喻為長久盼望。如:「犀牛望月盼郎歸。」
濫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未經選擇考慮,輕易的付出關懷或情感。如:「你不考慮對方的個性和人品就隨便和他交往,豈不是顯得太濫情了。」
馬太效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概要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由莫頓(Robert.K.Merton)於1968年所提出關於社會心理學中的現象術語,其意指原本就擁有較多資源或聲望的人,容易在相關的後續發展之中,持續性的取得較他人為多的資源回饋。莫頓表示,聲名較為顯著的學者和相較之下較不著名的學者,在完成一件相似的研究時,聲望高者,比起那些默默無名的人,取得更多的名望;即使該研究和之前研究案結果類似,或者和其他學者有相同結論,仍然獲得較大的聲譽回響。莫頓探究如此效應的社會心理條件和產生機制,發現享譽國際的科學研究者會透過他們原本就具有的...
皮亞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念模型。知識可以透過同化或順化來達成。同化(assimilating):將新知識和舊有知識類比,並作出關連。調適(順化)(accommodating):將舊知識的概念模型改變調適,以容納新的內容。平衡(equilibrium)這種形像化過程不會完全只有同化或順化的過程,而是兩者之間的一個平衡點。找出這個平衡點的過程就是平衡。平衡有三種:第一種平衡是同化和順化之間的聯繫。第二種平衡是個體基模中子系統的平衡。第三種平衡是一種調節個體部分知識與整體知識之間關係的平衡。雖然皮亞傑的理論有部份跟維高斯基(Vygotzky)的理論相...
大鳴大放運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解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開釋、解除。《史記.卷一二二.酷吏傳.寧成傳》:「是時九卿罪死即死,少被刑,而成極刑,自以不復收,於是解脫,詐刻傳出關歸家。」《漢書.卷七六.趙廣漢傳》:「釋質,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時解脫。」
吳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開始寫詩,少年不識愁滋味的人生,有歌頌、也有感歎。大專時期,由於個性冷靜,對大社會觀察入微,作品表現出關懷社會的意味在。大專一年級的寒假,吳晟的父親在一次車禍中去世,在悲傷之餘,給吳晟帶來家庭負擔與生活重大壓力,使他覺得「文學無用」,而停頓創作,只將平常所思所感記在日記上,但並未歇筆。在白色恐怖時代,吳晟第一次遭遇「四個警察帶著國家安全局的機密公函來家裡查問」母親的焦慮驚惶,於年輕的心靈蒙上一層厚重陰霾。 但是,吳晟秉持正直、為公義、為促進更合理的社會的批判精神來創作;三十多年的創作史,就是最好的見證。在一九七0年代,吳...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