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2.790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解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開釋、解除。《史記.卷一二二.酷吏傳.寧成傳》:「是時九卿罪死即死,少被刑,而成極刑,自以不復收,於是解脫,詐刻傳出關歸家。」《漢書.卷七六.趙廣漢傳》:「釋質,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時解脫。」
2.佛教用語。指修行者的心已完全息滅貪、瞋、痴等一切煩惱的境界。《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若諸眾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欲身清淨,我於彼前,現梵王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亦稱「涅槃」。
解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稱空、無相、無願三種修行方法。空是無我,也沒屬於我的客體;無相是對一切都不想、不念;無願是對生死輪迴不生願求。修行者對三者可由禪思入定,而證悟解脫。《大智度論》卷二○:「摩訶衍義中是三解脫門緣諸法實相,以是三解脫門觀世間即是涅槃。」也作「三昧」、「三空」、「三解脫」、「三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鬆脫、免除。如:「解開」、「解脫」、「解除」、「解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掉落。如:「脫皮」、「脫髮」、「脫毛」。
離開、避開。如:「脫逃」、「脫罪」、「擺脫」、「脫節」、「脫險」。
失誤、漏掉。如:「脫字」、「脫漏」。
取下、解下、除去。如:「脫帽」、「脫衣」、「脫鞋」、「脫水」。
率性不受拘束。如:「灑脫」。
貨物出售。如:「這東西來路不明,很難脫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佛教用語。本是車乘之意,用來譬喻教法,以其能載修行者到達解脫的境界。如:「大乘」、「小乘」。
光怪陸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逐漢北時,作〈離騷〉表明忠貞愛國之心。文中,屈原因為無法解開對現實和理想之間的矛盾,於是上天下地找尋解脫之道。他幻想駕鸞凰、鳳鳥乘風飛升,翱遊天際。一路上有望舒、飛廉、鸞凰、雷師、鳳鳥、雲霓等眾多仙人及侍從伴隨,色彩繁雜而絢麗。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光怪陸離」,用來形容現象離奇怪異,色彩參差錯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脫下。如:「釋甲」。《漢書.卷六八.霍光傳》:「食監奏未釋服,未可御故食。」唐.顏師古.注:「釋,謂解脫也。」
不寒而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守。縱至,掩3>定襄獄中重罪輕繫4>二百餘人,及賓客昆弟私入相視亦二百餘人。縱一捕鞠5>,曰「為死罪解脫」6>。是日皆報殺7>四百餘人。其後郡中不寒而栗,猾民8>佐吏為治。 〔注解〕 (1) 軍數出定襄:指定襄歷經幾次兵禍。數,音ㄕㄨㄛˋ,屢次。 (2) 義縱:?∼西元前117,西漢河東人。漢武帝時,其姊治瘉后病,縱遂獲官職。為官直法行治,嚴刑峻罰,不避貴戚。後因事犯武帝,被處死。 (3) 掩:拘捕。 (4) 重罪輕繫:重罪輕判。 (5) 鞠:同「鞫」,審問。 (6) 「為死罪解脫」:漢制,為囚犯私解刑具者,與其同罪。義縱將探監者視為欲脫囚罪,故全判死罪。 (7) 報殺:論處死刑...
弄巧成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馬祖道一,俗姓馬,世人稱為馬祖,是中國禪宗史上最有聲望的人物之一。馬祖的禪法主要圍繞著人達到覺悟解脫的心性依據和應當如何對待修行的問題。馬祖以「平常心是道」、「即心是佛」大力弘揚禪風。馬祖除了上堂示眾的普說之外,對眾多弟子採取靈活多樣的教誨引導方法。在《五燈會元》中有一段記載馬祖和龐居士的對話,大意是說馬祖對龐居士自認為已經領悟本來面目,沒有表示認可,只是眼睛往下看;對於說自己善彈無弦之琴表示默許,所以將眼睛往上看。馬祖以動作回答,讓龐居士自己省悟。龐居士覺得自己本想賣弄聰明,結果反而做了蠢事,實在是弄巧成拙。後來「弄巧成拙」被用來比喻枉費心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從約束或緊張狀態中解脫、鬆開。[例]放開、放鬆、放心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