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09.381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松枯石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枯石爛兩鴛鴦,只合雙飛便雙死。」至《兒女英雄傳》第一七回:「覺得這事作得海枯石爛,雲淨天空,何等乾淨解脫,胸中十分痛快。」則以「海枯」表示乾淨澈底,「石爛」表示不留痕跡。這種意義現在少用。
甘露滋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甘美的露水滋潤心脾,比喻心中的苦悶煩惱得到解脫,使人神清氣爽,渾身暢快。《西遊記》第三一回:「那沙僧一聞孫悟空的三個字,好便似醍醐灌頂,甘露滋心。」
來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商湯征伐,因其來而使百姓能獲得困苦之解脫與蘇息。語出《書經.仲虺之誥》:「徯予后,后來其蘇。」後泛指百姓從困苦中獲得解脫。《晉書.卷六二.祖逖傳》:「沉溺之士欣於來蘇,庶幾國恥可雪。」
三階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隋朝僧人信行禪師所創立的佛教宗派,流行於隋唐二代。三階教將佛法依時、處、人各分為三階。時的三階指佛滅後初五百年為第一階,次五百年為第二階,其後為第三階;處的三階是淨土世界為第一階,凡聖三乘共住的五濁世界為第二階,只有凡夫眾生所住的五濁世界為第三階;人的三階是最利根一乘為第一階,數利根正見成就的三乘為第二階,執持顛倒見的眾生是第三階。本宗派即依此立名。三階教認為斯時、斯處、斯人都是第三階,不易解脫;其修行主張以苦行、忍辱為主,在路上見人不論男女,一概禮拜,提倡布施,死後林葬。反對禮敬佛像及念阿彌陀佛。與當時佛教理論和修行方法很不協調。隋開皇二十年、武周證聖元年、聖曆三年、唐開元十三年都曾詔令禁止該教。終唐之世,遂無所聞。近世敦煌殘卷出土,此宗教義始復為世人所知。也稱為「普法宗」、「第三階宗」、「三階宗」。
大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的兩個主要傳統之一。約西元一世紀,從古代部派中產生。根據漢譯佛經的資料顯示,最初可能流傳於中亞細亞,東漢末年傳入中國。主要流行於中國內地、西藏、蒙古、日本、韓國等。對於傳統佛教而言,表示它能渡化更多的眾生。對佛陀及其教義採比較開明和創新的解釋,要求佛教徒勿汲汲尋求個人的解脫,應致力菩薩的實踐。現存的大乘宗派,主要有淨土宗、禪宗和天台宗。
安樂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醫師或具有同業技術的人,對於患不治之症的病人或受重傷垂危的人,為解脫其痛苦,而實施的一種人工死亡。
三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學指佛教徒所必須修持的三種學習-戒、定、慧,又作三勝學;依此三學,可以圓滿菩薩道,成就佛果。
  戒學,防非止惡的律法稱為戒,如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及不飲酒。又沙彌(尼)有沙彌(尼)戒、比丘(尼)有比丘(尼)戒;佛教三藏(經律論)中之律藏,均屬戒學的範圍。廣義而言,三藏十二部,人萬四千法門,眾善奉行,諸惡莫作,都是戒學。定學,淨除雜念、收攝神識為定;通稱禪定,又作增心學、增上意學。慧學,能破除妄執迷惑,證悟諸法實相即稱慧。
  若具體說明:戒學,在家有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出家戒則有沙彌(尼)戒、式叉摩尼戒、比丘(尼)戒。菩薩戒兼攝在家、出家,屬大乘...
打禪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儀式。為禪宗道場每年所進行為期七天的參禪修行活動。參加者透過七天密集的修行,期望能在這段時間內證悟解脫。「打禪七」以七日為一期,共進行四十九天,目的在由七日的修行中於定、慧二門等使專注於一境,決斷疑念的精神作用中,求得開悟、應悟,一心不亂,則可往生淨土。在中國傳統,這項修行活動通常是從陰曆十月十五日起至臘月八日止,共四十九天,在臺灣則多以七天為期,時間也較自由。
五種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指造成眾生在修行道上最終成就不同的稟賦,謂之種性。種性有五種,即聲聞乘種性、緣覺乘種性、如來乘種性、不定種性、無種性。具前三種種性的眾生將可分別達到阿羅漢、辟支佛、佛的終極果位。不定種性,具有三乘的種子,但會達到什麼果位尚不確定。無種性則永不能解脫輪迴。五種性之說主要流行於瑜伽行派,但是否決不可改變,瑜伽行派論師也有不同的主張。《大乘入楞伽經》卷二:「有五種種性,何等為五?謂聲聞乘種性、緣覺乘種性、如來乘種性、不定種性、無種性。」
念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五力之一。一種佛教的修行方法──正念。因為正念有滅煩惱、證解脫的作用,故稱為「念力」。《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二四:「是菩薩修行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依止厭離滅,迴向涅槃。」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