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21.873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海乾石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枯石爛兩鴛鴦,只合雙飛便雙死。」至《兒女英雄傳》第一七回:「覺得這事作得海枯石爛,雲淨天空,何等乾淨解脫,胸中十分痛快。」則以「海枯」表示乾淨澈底,「石爛」表示不留痕跡。這種意義現在少用。
周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圓周。中國古代以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為周天,即繞天球一周。
轉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梵語āśraya-parāvṛtti的意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謂阿賴耶識斷除煩惱和所知障的種子,轉換成涅槃和智慧的清淨種子。因為阿賴耶識是一切煩惱和解脫的依據,所以轉換阿賴耶識的性質謂之轉依。《唯識三十論頌》:「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捨二粗重故,便證得轉依。」
三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教謂佛和阿羅漢所擁有的三種神通:(1)悉知一切眾生過去世的種種,稱為「宿命明」。(2)悉知一切眾生在未來世的生死狀況,稱為「天眼明」。(3)悟道、斷除一切煩惱所得的智慧,由此達到解脫,稱為「漏盡明」。《大智度論》卷二:「宿命、天眼、漏盡名為三明。」也作「三達」。
弄巧翻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弄巧成拙」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馬祖道一,俗姓馬,世人稱為馬祖,是中國禪宗史上最有聲望的人物之一。馬祖的禪法主要圍繞著人達到覺悟解脫的心性依據和應當如何對待修行的問題。馬祖以「平常心是道」、「即心是佛」大力弘揚禪風。馬祖除了上堂示眾的普說之外,對眾多弟子採取靈活多樣的教誨引導方法。在《五燈會元》中有一段記載馬祖和龐居士的對話,大意是說馬祖對龐居士自認為已經領悟本來面目,沒有表示認可,只是眼睛往下看;對於說自己善彈無弦之琴表示默許,所以將眼睛往上看。馬祖以動作回答,讓龐居士自己省悟。龐居士覺得自己本想賣弄聰明,結果反而做了蠢事,實在是弄巧成拙。後來「弄巧成拙」被用來比喻枉費心機。
厭世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為宇宙萬有的本質是意志,而繁衍種族,保全生命是人類的本能,在漫無目的,任由意志不斷促成新形式下,生命亦無所謂的進步發展,終至迷惘苦痛。唯有取消生命意志,否定世界,方能獲得解脫。歐洲思想家福祿特爾曾因詆訾政教而倡厭世觀,叔本華亦有類似的主張。也稱為「厭世觀」。
見性成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禪宗謂體悟一切現象的空性,就是解脫、沒有煩惱。《五燈會元.卷二.天台雲居智禪師》:「僧繼宗問:『見性成佛,其義云何?』師曰:『清淨之性,本來湛然。無有動搖,不屬有無、淨穢、長短、取捨、體自翛然。如是明見,乃名見性。性即佛,佛即性。故曰見性成佛。』」
三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指造成修行者不能脫離生死輪迴的三種障礙,即業障、煩惱障、報障。業障指因貪戀世間而做的種種惡行,因沒有出離世間的心,所以在未來將成為解脫的障礙;煩惱障指煩惱無能排遣成為障礙;報障指由於極壞的果報,如生在地獄,而不能修行。《成實論》卷八:「經說:『三障──業障、煩惱障、報障』何者是耶?」
自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自求解脫。《莊子.大宗師》:「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結之。」唐.梁肅〈天台法門議〉:「說法者桎梏於文字,莫知自解。」
六波羅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波羅蜜,譯自胡語,義為度或到彼岸,指到沒有煩惱、不再輪迴的彼岸。六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種修行德目。修行者經由此六種修行德目,可至解脫的境界。唐.賈膺福〈大雲寺碑〉:「四無量心,普覺群有;六波羅密,廣鑾菩提。」也譯作「六度」。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