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1.255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粗枝大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大體的輪廓。《鏡花緣》第一六回:「老夫於學問一道,雖未十分精通,至於眼前文義,粗枝大葉,也還略知一二。」
因陋就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陋就簡」原作「因陋就寡」。秦時焚書坑儒,只留下醫藥及卜筮之書,其餘書籍幾乎付之一炬。漢興之後,朝廷為了復興文化,一方面廣蒐經書的斷簡殘篇,一方面也請年老學者口述經文,以當時通用的文字「隸書」記錄下來。漢武帝時,魯恭王破壞孔子故居,在牆壁中發現了由秦前文字所寫成的經書。哀帝時,劉歆又於祕府校書時發現了其他的古文經書。因為使用的文字不同,所以用隸書寫成的經書被稱為「今文經」,而由秦前文字寫成的經書則稱為「古文經」。兩者的經書雖同,但內容實有出入,且兩派學者的治學研究態度更是大相逕庭,今文經學者偏重微言大義,被朝廷視為標準,由博士學官講授;古文經學者則偏重於名物訓詁,流傳於民間。因此兩派學說時見...
易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易經》的「經」是指經典的著作。儒家奉《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為《五經》。如同前文所說,「經」是後來為了尊稱這些書,而加上的稱呼,原來《五經》只稱為《易》、《詩》、《書》、《禮》、《春秋》。 歷史 傳統的說法 周易的成書時間歷來頗多爭論。傳說遠古的伏羲創八卦、夏禹將其擴充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被記載在《連山》一書,《連山》以「艮」為第一卦。到了商朝,六十四卦的次序被重新排列,被記載在《歸藏》一書,以「坤」為第一卦。依據司馬遷《史記》的記「文王拘而演周易」,後人因此認為《易經》是商朝末年、西周之初...
圓山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林出版。P.77國民中學社會教師手冊 第一冊‧主題二。南一出版。P.19何傳坤(2003)。台灣的史前文化(第一版)。新北市:遠足文化。P.44-51(註一)呂理政(1997)。遠古台灣的故事:認識台灣的史前文化(初版)台北市:南天。P.40-43考古學習網(註二)歷史文化學習網
大坌坑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民中學社會教師手冊 第一冊‧主題二。南一出版。P.28-29(註二)何傳坤(2003)。台灣的史前文化(第一版)。新北市:遠足文化。P.142(註三)呂理政(1997)。遠古台灣的故事:認識台灣的史前文化(初版)台北市:南天。P.29(註四)考古學習網(註五)歷史文化學習網
卑南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關鍵字:卑南文化Keyword:Beinan Culture 參考資料何傳坤(2003)。台灣的史前文化(第一版)。新北市:遠足文化。P.143-147(註一)呂理政(1997)。遠古台灣的故事:認識台灣的史前文化(初版)台北市:南天。P.48-53(註二)考古學習網(註三)歷史文化學習網
長濱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長濱文化遺址位置:台東縣長濱鄉八仙洞代表遺址:八仙洞遺址、小馬海蝕洞遺址(台東縣東河鄉)、鵝鑾鼻第二遺址、龍坑遺址(註二)。長濱文化是目前台灣所知最古老的史前文化,主要分布在台灣東部及恆春半島的海岸地帶。台灣位於中國東南的大陸棚上,在更新式冰河期間,曾多次與中國華南地區的陸地相連,台灣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也因此與中國華南地區一些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有密切的關係。當時人類的生活方式以採集、狩獵、漁撈為主,尚未出現畜牧和農耕。當時以敲擊的方式製作成石器,製成的工具以小型刮削器和刀型器為主,礫石砍砸器為次,也使用骨器,尚未出...
十三行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十三行文化分布:十三行文化主要分布在台北盆地及附近地區,在台灣東北海岸地區及東部的花蓮地區也都有發現。代表遺址:十三行遺址、西新庄子遺址、社子遺址、小基隆遺址、大竹圍遺址、流流遺址、普洛灣遺址十三行文化被認為可能是凱達格蘭族的前身,是漢人進入本地區後所發現唯一的史前文化,分布廣泛。十三行文化的初期繼承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發展,不同的遞型區域均有遺址分布,生活型態也已經和近代各台灣原住民相同(註一)。此時期的人類以務農為生,種植稻米、番薯、芋頭等農作物,同時漁獵也相當發達,採貝和捕捉魚類,並且也狩獵鹿、山豬、羌、山羊等野生動...
向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前文或前言提及。元.鄭光祖《王粲登樓》第一折:「今日早朝下來,已與曹子建學士說知向上之事。」
將陋就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因陋就簡」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因陋就簡」原作「因陋就寡」。秦時焚書坑儒,只留下醫藥及卜筮之書,其餘書籍幾乎付之一炬。漢興之後,朝廷為了復興文化,一方面廣蒐經書的斷簡殘篇,一方面也請年老學者口述經文,以當時通用的文字「隸書」記錄下來。漢武帝時,魯恭王破壞孔子故居,在牆壁中發現了由秦前文字所寫成的經書。哀帝時,劉歆又於祕府校書時發現了其他的古文經書。因為使用的文字不同,所以用隸書寫成的經書被稱為「今文經」,而由秦前文字寫成的經書則稱為「古文經」。兩者的經書雖同,但內容實有出入,且兩派學者的治學研究態度更是大相逕庭,今文經學者偏重微言大義,被朝廷視為標準,由博士學官講授;古文經學者則...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