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859.3785 ms
共 2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孤掌難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先秦集法家思想之大成的《韓非子》,在〈功名〉篇中提到:明君要立功成名必須建立領導的威勢以獲得天下大眾的擁護愛戴,其地位才能安定崇高,而人臣也才能把握所長盡所能為國盡忠。如果能如此,地位尊崇的國君就能掌控忠臣做事,國家必然長治久安,而且君臣的關係名實相符,如影隨形,彼此意願相通,各盡本分。所以說人君最大的憂患在於無人呼應,就好像用一個巴掌鼓掌,怎麼樣也發不出聲音。後來文中的「一手獨拍,雖疾無聲」,就演變成為「孤掌難鳴」這個成語,比喻人孤立無助,不能成事。
|
名不副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子曰:『必也正名乎!』」又言︰「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就是孔子強調要辨正名義,使名實相符,如此一來,做事才會成功。在所引典源《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上》中,王莽為了篡奪漢室,所以千方百計地為自己鋪路。他任宰衡、太傅、大司馬,先掌握朝中的實權。但是有實權,而無名義,容易遭人非議。所以他上書太后,認為自己身為宰相,統領朝廷百官,卻沒有象徵身分的印信,顯得名實不副,因此請太后授他宰相印章,這樣才能名副其實。後來「名不副實」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空有虛名,不合實際。出現「名不副實」的書證如三國魏.劉劭《人物志.效難》:「中情之人,名不副實,用之有效,故名由眾退,而實從事章...
|
名不虛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聲與實際相符,而非徒有虛名。※◎語或本《史記.卷七五.孟嘗君列傳》。
△「名副其實」
|
有名無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國語.晉語八》:「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無以從二三子,吾是以憂,子賀我何故?』」指虛有其名而無實際內容。《文選.陸機.五等諸侯論》:「逮至中葉,忌其失節,割削宗子,有名無實,天下曠然,復襲亡秦之軌矣。」《文明小史》第三一回:「我做官是你曉得的,那有餘錢做這樣有名無實的事業?」也作「有名亡實」。
|
綜核名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綜合事物的名目和實際加以考核,以求名實相符。漢.荀悅《前漢紀.卷二三.孝元皇帝紀下》:「孝宣皇帝任法審刑,綜核名實,聽斷精明,事業修理,下無隱情。」也作「綜覈名實」。
|
名實相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稱或名聲與實際一致。漢.曹操〈與王修書〉:「君澡身浴德,流聲本州,忠能成績,為世美談,名實相副,過人甚遠。」《明史.卷一六四.黃澤傳》:「科舉所以求賢,必名實相副,非徒誇多而已。」也作「名實俱副」、「名實相符」、「名實相稱」。
|
名實不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子曰:『必也正名乎!』」又言︰「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就是孔子強調要辨正名義,使名實相符,如此一來,做事才會成功。在所引典源《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上》中,王莽為了篡奪漢室,所以千方百計地為自己鋪路。他任宰衡、太傅、大司馬,先掌握朝中的實權。但是有實權,而無名義,容易遭人非議。所以他上書太后,認為自己身為宰相,統領朝廷百官,卻沒有象徵身分的印信,顯得名實不副,因此請太后授他宰相印章,這樣才能名副其實。後來「名不副實」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空有虛名,不合實際。出現「名不副實」的書證如三國魏.劉劭《人物志.效難》:「中情之人,名不副實,用之有效,故名由眾退,而實從事章...
|
名實相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稱或名聲與實際一致。也作「名實相副」。
|
正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辨正名義,使名實相符。《論語.子路》:「子曰:『必也正名乎!』」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銘箴》:「故銘者,名也,觀器必也正名,審用貴乎盛德。」
|
徵名責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據他人的言辭,觀察其行為,以求名實相符。《陳書.卷五.宣帝本紀》:「方欲仗茲舟楫,委成股肱,徵名責實,取寧多士。」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