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3.760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紋風不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一點也不動。如:「每個人都跑去看熱鬧,唯獨他紋風不動地坐在那裡。」
樹倒猢猻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南宋時有個叫曹詠的人,他依附當時權勢最大的秦檜,因此而飛黃騰達,做了大官,富貴榮華享用不盡。家鄉的人都來巴結,唯獨他的大舅子厲德新不願奉承他,讓他心生怨恨。厲德新當時在家鄉做里長的職務,曹詠利用權勢,要他的長官對他百般刁難,但厲德新一直咬牙隱忍,不肯屈服。後來秦檜死了,依附他的人也跟著失勢。厲德新寫了一篇〈樹倒猢猻散賦〉,派人送給曹詠。將秦檜比喻為大樹,而像曹詠這樣依附他的人則如樹上棲息的猴子,大樹一倒,猴子們也跟著四散。果真不久後,曹詠就被貶到南方偏遠的新州,最後死在那裡。後來「樹倒猢猻散」就被用來比喻有權勢的人一旦失勢,其依附者隨即散去。
近水樓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范仲淹鎮錢塘,官兵皆被薦,唯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云:「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見宋.俞文豹《清夜錄》。後用於指因接近某些人或事物而得到優先方便獲利的機會。明.湯顯祖《權夸選士》第一五齣:「凡天下中式士子,都要參謁太尉府,方許註選。正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獨當一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外彭越與齊王田榮也正準備起兵反項羽,所以英布與彭越二人應該願意做這件事。至於您自己所領的將官中,我看唯獨韓信可以受託付,承擔這樣的大事。如果您要分地,分給這三個人,他們應該可以助您攻下楚國。」劉邦聽了之後,便設法使這三人為他征戰,他們果真也立了大功。而當時張良給韓信的評語是:「可屬大事,當一面。」後來「獨當一面」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某人可以獨力擔當某一方面的重任。
秋毫無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散!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阬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豪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韋應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恨卑喧。出身既事世,高躅難等論。 憶灃上幽居  一來當複去,猶此厭樊籠。況我林棲子,朝服坐南宮。  唯獨問啼鳥,還如灃水東。 重九登滁城樓憶前歲九日歸灃上赴崔都水及諸…淒然懷舊  今日重九宴,去歲在京師。聊回出省步,一赴郊園期。  嘉節始雲邁,周辰已及茲。秋山滿清景,當賞屬乖離。  凋散民裏闊,摧翳眾木衰。樓中一長嘯,惻愴起涼颸. 始夏南園思舊裏  夏首雲物變,雨餘草木繁。池荷初帖水,林花已掃園。  縈叢蝶尚亂,依閣鳥猶喧。對此殘芳月,憶在漢陵原。 登蒲塘驛沿路見泉穀村墅忽想京師舊居追懷昔年  青山導騎繞,春風行旆舒。均...
解鈴還需繫鈴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故事 古代金陵(地名)清涼寺有個法燈禪師,平時性情豪放,不守佛門的清規戒律,所以其它和尚都看不起他,唯獨有個叫法眼的禪師很器重他。一天法眼禪師問大家:「老虎脖子上繫著的金鈴誰能解下來呢?」大家都答不上來。剛好法燈進來,法眼就把剛才的題目像他複述了一遍。法燈聽後,很輕巧的說:「繫上去的人解得下來。」法眼很滿意,對眾人說:「你們可不能輕事法燈。」根據這個故事,人們概括出了「解鈴還須繫鈴人」這條成語。 解釋 比喻誰做的事,就應該誰去處理。 詞意 相似詞:心病還需心藥醫 例句 他為了這件事煩惱,解鈴還須繫鈴人,你還是自己去...
只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唯獨、唯有
付之一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付之一笑」指在面對無法掌控的事物時,僅是淡淡一笑,表現出不在意的態度。宋代文豪蘇軾在酬和王適的〈次韻王郎子立風雨有感〉詩中便有「願君付一笑,造物亦戲劇」之句。王適為軾弟蘇轍之婿,蘇軾在徐州任官時,王適與其弟王遹(ㄩˋ)皆從其學。後來蘇軾被貶謫,親戚故舊多散去,唯獨王適兄弟不離左右。這首詩的內容,便是詩人處於逆境時,與相知者互相的寬慰與開釋。在面對有限的生命,榮辱由人不由己的狀況,只好安於困窘的物質生活,對這如幻境般不真實的世界,一笑置之。後來「付之一笑」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態度毫不在意,一笑置之。有時表現的是一種豁達的人生觀,如宋人張元幹的〈永遇樂.飛觀橫空〉詞:「曲屏端有,吹...
學習動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造成其對該學科的厭惡,或是得不到該有的成就感,而造成這種狀況,也有可能是其在各項學科中都得不到成就,唯獨此項學科可以獲得良好的成績,因此造成往後學習的歷程中,唯獨偏重單一類別產生學習動機。 關鍵字中文:學習動機英文:motivation to learn 參考書目注1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頁218-220。台灣東華書局。注2 Robert.E. Slavin (2005),(張文哲譯)。教育心理學,頁376-379。培生教育出版。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