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4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君子於義,小人於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君子於義,小人於利」,語出〔論語‧里仁篇〕,為孔子應答弟子關於君子與小人之別;唯孔子並未繼續深入探討義利之辨。後至南宋淳熙六年(1179),陸象山訪朱熹於南康,應朱熹之請,在白鹿洞書院講「君子於義,小人於利」一章,就義利之辨以分君子與小人進行深入剖析。後經整理記錄,成為〔白鹿洞書院講義〕,為南宋理學重要文獻之一。
  象山認為:學者為學必先辨「志」,而所須辨的「志」乃是「義」與「利」;「義利之辨」適足以判君子與小人。他指出:「人之所,由其所習,所習由其所志。」人若志乎「義」,所學必在於 「義」,則於「義」矣;若志於「利」,則所學必在於「利」,就會於「利」;能於「...
失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援引例證而有所不當。《文選.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以其他事物為譬以曉諭他人。唐.元結〈說楚何惑王賦〉:「昔臣何惑王用閽嬖之謀,肆極荒淫,更經年歲,鑿險填深,轉餽通千里,萬金五譯。臣妾借其心,然後云獲。」
2.一種比方式。運用時,不出現被事物的名稱及「如」、「像」等比語詞,而直接借用作為比的事物來代表被事物。如《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以「燕雀」借碌碌無為的庸人,以「鴻鵠」借志向遠大的壯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句中用來比況體的另一事物。如《詩經.衛風.碩人》:「膚如凝脂」句中的「凝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譬。指省略詞,只有體、依的譬。如宋辛棄疾的〈念奴嬌〉詞「舊恨春江流未斷,新恨雲山千疊」中的舊恨、新恨是體,春江流不盡、雲山千疊是依;而詞「如」字省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隱而不顯的譬。相對於明而言。
罕譬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少用比而能使人明白、瞭解。《禮記.學記》:「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可謂繼志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自己比為某個對象。《文選.賈誼.弔屈原文.序》:「遂自投汨羅而死,誼追傷之,因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譬修辭技巧的一種,凡體、詞、依三者具備的譬,稱為「明」。如「人生如夢」一句的「人生」是體,「如」是詞,「夢」是依。
2.明白指出兩物之間的相似性或比關係的修辭法。相對隱而言。
取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於講解中用巧妙的比來說明。如:「深奧的科學原理,在老師的妙取譬之下,同學們馬上豁然開朗。」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