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4.88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朋比為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彼此勾結做壞事。《三國演義》第一回:「後張讓、趙忠、封諝、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敦勝十人朋比為奸,號為『十常恃』。」《蕩寇志》第九回:「蔡京班師回朝,不日到了東京,面聖謝恩,同童貫朋比為奸,官家竟被他們瞞過。」也作「朋比作奸」、「朋比作仇」。
兵不厭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騙的方式對待百姓,只能騙得一時的信任。文公嘉許雍季的見解,卻採用舅犯的建議與楚人戰而得勝。事後,班師回朝,封官授爵時,將雍季的功勞列在舅犯之上。群臣不解,文公解釋說:「你們有所不知!舅犯所言是一時的權宜之計;雍季之言才是永久的利益啊!」後來「兵不厭詐」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作戰時不排斥以欺詐的方法來取勝。亦用來比喻做事為了達到目的,不排斥使用詭詐的手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知道、明白、清楚。同「諗」、「讅」。《史記.卷二三.禮書》:「君子審禮,則不可欺以詐偽。」《三國演義》第一一五回:「臣困鄧艾於祁山,陛下連降三詔,召臣回朝,未審聖意為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回、還。如:「班師回朝」。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遂班軍而回還,一郡並獲全。」
賞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賞賜的財物。[例]古代有的將領在班師回朝後,大多會獲得君王豐厚的賞賜。
重見天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意思就是說,如果有一天可以重獲自由,再見光明,一定讓韋氏要什麼有什麼,不會加以禁止。後來中宗被迎回朝,重新當上皇帝,即立韋氏為后,並大封韋后親族,實現自己的諾言。「重見天日」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也可用以指幽藏的事物重見於世,或用以比喻冤屈得到伸雪。
底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平定。[例]他帶兵征戰十餘年,終於底定西疆,凱旋回朝
韓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歲,先從裴度征吳元濟,後遷刑部侍郎。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政治上較有作為。韓愈七歲開始讀書,十三歲能寫文章,自言「前古之興亡,未嘗不經於心也,當世之得失,未嘗不留於意也」(《與鳳翔邢尚書書》)。貞元二年(786年)赴長安應試,無門第資蔭,三試不第。貞元八年(792年)始中進士。應吏部試,又三次不中。貞元十一年(795年),三次上書宰相,希得薦舉。貞元十二年(796年),汴州宣武軍亂,隨宣武軍節度使董晉赴任,擔任觀察推官。期間與孟郊...
知難而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容則是表述楚國攻打鄭國,晉國派兵援鄭,但晉軍抵達前鄭國就已投降,晉軍統帥荀林父(ㄈㄨˇ)於是打算班師回朝。當時,中軍副將先縠(ㄏㄨˊ)不同意,主張追擊楚軍,上軍主將士會勸他說:「一個國家若是德行、刑罰、政令、事務、典章、禮儀都具備,那就不應與他為敵。楚國現在正是這樣,我們如何能與他為敵?何況,看到有可乘之機就前進,看到形勢不利就先退卻,如此才是用兵之道啊!」士會的這番話,其中也用到「知難而退」一語,在《左傳》的這兩個篇章裡,此語所表述的都是一種戰略運用。後來「知難而退」則被用來泛指行事遇到困難退縮不前或應伺機退卻。
渾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塵世、塵途。《清平山堂話本.張子房慕道記》:「高祖曰:『卿不比在前渾濁之時。』張良答曰:『我王若要回朝,請我王到茅庵獻清茶一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