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2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5.648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風聲鶴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騾、駱駝十萬餘。 〔注解〕 (1) 堅︰苻堅(西元338∼385),字永固,氐族。任用王猛,修明國政,為五胡中最強盛的國家。猛卒,大舉侵晉,與謝玄等戰於淝水,大敗而還,後為姚萇所殺。 (2) 融:苻融。苻堅之弟。生卒年不詳。 (3) 蹈藉:踐踏。 (4) 不可勝計:無法計算,形容非常多。勝,音ㄕㄥ。 (5) 棄甲宵遁:丟棄鎧甲連夜逃走。指戰敗。 (6) 唳:音ㄌ|ˋ,鳥類高聲鳴叫。 (7) 草行露宿:涉草而行,露天而宿。形容旅途艱辛或急迫。見「草行露宿」。 (8) 重:音ㄔㄨㄥˊ,加、再。
刻舟求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秦國丞相呂不韋在《呂氏春秋》一書中,闡述君王治理國政的道理。他認為君王治國應要符合時宜,不能一味沿襲舊法,因為環境會隨著時間改變。他舉了一個例子:楚國有人渡江時,劍掉到水裡,他便很快地在船身上刻了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裡掉下去的。」等到船停了,他就從記號處下水找劍。可是船已經走動了,但落水的劍卻不會動,這樣找劍,不是很奇怪嗎?如果用舊法治理國家,而不考慮時空的轉變,就像這個求劍者的行為一樣令人困惑。後來這個典源被濃縮成「刻舟求劍」,用來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通。
摩頂放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戰國時期是個百家爭鳴的時代,許多思想家都提出自己的學說主張,以期能對治理國政有所幫助。而戰國時候,楊朱的貴己學說和墨子的兼愛學說恰巧形成強烈的對比,在《孟子》書中就很清楚扼要地指出了兩人思想的差別。孟子說:「楊子主張為我,一切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打算,即使是拔出一根毫毛那樣微小的東西而對天下有利,也不肯做。然而墨子的兼愛主張,卻是一種平等之愛,縱使是磨禿了頭頂,走破了腳後跟,只要是有利於天下的事,他便會奮不顧身地去做。」後來《孟子》原文中的「摩頂放踵」,就用來比喻捨己救世,不辭勞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職官名:(1)百官之長,輔佐國君治理國政的人。如:「宰相」、「丞相」、「相國」。(2)古代典禮中,輔導行禮的人。如:「儐相」。《論語.先進》:「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樂不思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65),字子上,三國魏溫縣人。司馬懿的次子,司馬師之弟。曹髦在位時,繼其兄司馬師之後為大將軍,專擅國政,自為丞相,後封為晉公,加九錫。死後,其子司馬炎篡魏稱帝,建立晉朝,追尊為文帝。 (2) 禪:劉禪(西元207∼271),字公嗣,小名阿斗,三國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性平庸,無治國之才。即位後,得諸葛亮輔佐,惜諸葛亮死後,國勢漸衰,後降於三國魏。 (3) 蜀:三國蜀漢(西元221∼264),劉備以宗室稱帝於蜀,繼承漢統,為三國之一,史稱為「蜀漢」。凡二主,四十三年。有今四川及雲南、貴州北部、陝西舊漢中府一帶,後為魏所滅。 (4) 感愴:感傷。 (5) 賈充:西元217∼282,字公閭,...
放蕩不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忿恨不平,對富貴毫不留戀的原因。因此他勸諫梁孝王,不要聽信小人的讒言,應該與賢臣們肝膽相照,共同治理國政。梁孝王在看了這封書信後,就派人把鄒陽放出來,並且成為他的貴賓。後來「放蕩」和「不羈」典源被合用成「放蕩不羈」,用來指豪放而不受拘束。又被用以形容行為放縱隨便,不加檢點。
草木皆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木狀人,若有力焉。 〔注解〕 (1) 堅︰苻堅(西元338∼385),字永固,氐族。任用王猛,修明國政,為五胡中最強盛的國家。猛卒,大舉侵晉,與謝玄等戰於肥水,大敗而還,後為姚萇所殺。 (2) 苻融:苻堅之弟。生卒年不詳。 (3) 王師:指晉朝軍隊。 (4) 八公山:山名。地在今安徽省鳳臺縣東南肥水之北。 (5) 顧:回頭。 (6) 勍敵:實力強大的敵人。勍,音ㄑ|ㄥˊ。 (7) 憮然:悵惘若失的樣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放蕩的。《戰國策.楚策四》:「專淫逸侈靡,不顧國政,郢都必危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治理、掌理。如:「執政」。《詩經.豳風.七月》:「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季氏亦僭於公室,陪臣執國政,是以魯自大夫以下皆僭離於正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屢次、接連。如:「迭遭挫敗」。《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族居遞奏,金鼓迭起。」《文選.干寶.晉紀總論》:「國政迭移於亂人,禁兵外散於四方。」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