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杏壇之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顏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歷代追封追謚3 論語中的顏回4 參考資料 生平  顏回(前521年-前481年),字子淵,一作顏淵,又稱顏子,孔廟大成殿四配之首——復聖,魯國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孔子七十二門徒之首,是孔門弟子中德行修為最高者。他主張為人要謹慎,克己,多註意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而不應該嚴以待人。但是孔子門生中,最有聰明才智的雖不是顏淵,而當以子貢等人為代表,但顏淵以德行修為取勝。他在與孔子談論志向時,曾說:「願無伐善,無施勞。」。  顏回小於孔子30歲。天資明睿,貧而好學,「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
孔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於民國二十四年延稱為衍聖公,而後改為奉祀官。其及門弟子,如曾子等七十二聖賢亦曾有封爵,今仍配祀於孔廟。 周遊列國  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輾轉於衞、曹、宋、鄭、陳、蔡、葉、楚等地,然而均未獲重用。其間,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險。顛沛流離凡十四年,年近七十歲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尊為國老,但未受魯哀公的任用,這段期間孔子專註於教育和古籍整理。孔鯉、顏回、子路皆先他而去。孔子有所感慨:「昔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5年後,孔子逝世,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 相貌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
冉伯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哭說這是天命。伯牛以德行見稱於孔子,惜全無事蹟可考。僅知其是染患惡疾而逝。東漢明帝永平十五年配祀孔廟,宋度宗封之為鄆公。有次孔子見到慈鳥傷類,忽然想起了冉伯牛。冉伯牛自拜師入門以來,一直好學不倦,時時事事都以仁恕為準則,嚴格要求自己。他對人寬,對己嚴,對上敬,對下愛,對同輩賢,在孔門弟子中,他的德行僅次於顏回。不幸的是他患了麻瘋病,病情日益加重,早已閉門家居,不與外人接觸,因而孔子許久不曾見著伯牛的面,心裡很是惦念,今日出遊,正該順路去探望一番。  冉伯牛患病已經很久了,興許是先世遺傳。起初,只是皮膚粗糙發癢,先四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死亡。通「殂」。晉.李遼〈上表請修孔廟〉:「二臣薨徂,成規不遂。」宋.王安石〈虞部郎中晁君墓誌銘〉:「方冬告役,君夏而徂,壽五十五,識者歎吁。」
康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永定河河道。康熙帝重視對漢族知識分子的優遇。他曾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創建了南書房制度,並親臨曲阜拜謁孔廟。康熙帝還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曆象考成》、《數理精蘊》、《康熙永年曆法》、《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曆法和地圖。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康熙也存在保守和落後的方面。他在攻取臺灣後開放了海禁,但是由於擔心米穀出境而明令禁止南洋貿易。他崇尚儒學,尤其是朱熹理學。此外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還發生過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獄事件。參考資料:http://hk.knowledge.yahoo.com/q...
陳永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鼓勵中國移民參與開墾、引進新技術,並鼓勵種植蔗、米、製鹽等。 教育永曆19年(1665)在承天府設立孔廟,代表漢人教育體系與價值的建立,設置地方─中央不同的學校教育制度,推行科舉考試。 經濟貿易開墾所穫物產除了自給之外,也用於經營海外貿易,尤其是與英國東印度公司交易軍火與日用品更是補給與獲利的重要來源。 參考書目註1. 吳密察監修,《台灣史小事典》(台北:遠流,2012四版),頁28。註2. 李筱峰、莊天賜,《快讀台灣歷史人物》(臺北縣:玉山社,2004),頁48~52。
侮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輕慢欺凌。[例]來到孔廟態度竟然如此輕佻,豈不是侮慢聖人?
曲阜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縣名。位於山東省濟南市之南,尼山之北,泗水之南,津浦鐵路經此。孔子生於此,城中有孔廟,廟中有杏壇,為孔子講授處,城北有孔林,為孔子墓地,又有顏林、顏廟及周公泮池等古蹟。
老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活在一起,準備寫科學養豬的快板。1966年8月23日,老舍等29人被紅衛兵綑綁之後,整批帶往國子監孔廟批鬥,在震天的「打倒反革命份子」口號聲中,跪著被輪番毆打3小時,期間老舍因不滿身上所掛的「反革命份子」字樣,而稍有反抗,被斥為「現行反革命」,被繼續毒打至深夜,而後又抓到派出所去交由警方訊問。晚間,遍體鱗傷的老舍,在妻兒的作保之下,終於被接回家,第二天要求繼續到警察單位報到。第二天,老舍沒前往派出所,獨自前往太平湖,在那裡不吃不喝坐了一整天,深夜時刻,投湖自殺。老舍終其一生以抒寫社會底層百姓的心聲著稱,他的「茶館」、「...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