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1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03.685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佛洛伊德學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奧國心理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認為精神疾病多由慾望被壓抑而成。主張用精神分析法,喚起被壓抑的欲望而使其得到正常發展。這種學說稱為「佛洛伊德學說」。
文化圈學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化圈是指由文化特質所構成的一個複合素。這個複合素輾轉播遷,歷久不衰。因此在世界各地區,可能有同一的文化圈。有的學者把文化圈看成是一個有機體,構成這有機體的元素,在功能上是相互關聯的。由這種概念演繹而成為文化圈理論。
  持以上論點學者為德國的格雷布納(Fritz Graebner, 1887~1934)與奧國的史密特(Wilhelm Schmidt, 1868~1954)。格雷布納是第一個把文化圈當作概念性的名詞使用於民族學之中,然其重點著重在民族分布的地理方面存在的文化;史密特則足把文化圈看成是有機整體,構成這一有機整體的元素,在功能上是相互關聯的。
  文化圈是德...
戴東原的學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戴東原,名霞,字慎修,安徽省休寧縣人,為我國清代中期之思想家、教育家。生於清雍正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死於乾隆四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1724~1778)。清高宗乾隆間中舉人,四庫開館,薦充纂修,賜同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自幼好學深思,讀書每字必問,盡通[說文解字]及十三經,後學於江永,其學益進,禮經制度名物及推步天象,皆洞澈本源,其思想亦受惠棟、顏元以及李塨之啟迪。
  戴氏為學由聲音文字以求訓詁,由訓詁以尋義理,自成一家之言,除考證學外,並抨擊宋明理學之支離固陋與空疏近禪,以繼承孔孟聖學為己任,建立自己的哲學思想體系。
  在哲學中,戴震倡導理氣一元論,主性善、天人...
凱恩斯學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所提倡的通貨金融方面的學說,於二十世紀三○年代後風行一時。凱恩斯在西元一九三六年出版《雇傭、利息和貨幣的一般理論》一書,書中以就業理論為主題,討論促進充分就業的經濟措施,檢討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缺失,主張政府必須採取步驟以對抗經濟萎縮的第一個經濟學家。他的學說成為今日世界上大部分非共產國家經濟政策的理論依據。
學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科學說明又稱科學解釋,是「科學家關於世界的問答」。科學說明是科學家們試圖「對現象或經驗事實回答為什麼」之問題的活動。在追溯「科學說明」的歷史時,常涉及科學說明的一個重要特徵,「科學理論與科學說明的關係」,只有依據「科學理論」做出的說明才是「科學說明」,換言之,運用科學理論來說明某些現象或經驗事實稱為「科學說明」,因此科學說明的靜態特徵為:「科學說明是經過客觀檢證的理論之解釋推導歷程。」
  科學說明是人們為理解世界而藉科學理論來解答的活動,這種活動構成了科學研究的主要內容,科學說明的動靜態特徵為:「科學說明是一種永無止境的探索!」
孫文學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國父孫中山所著,為《建國方略》主要內容之一,民國八年出版。旨在力斥數千年來陷國人於思想迷津的「知之非艱,行之惟艱」說的謬誤,證明知難行易的道理。
達爾文學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達爾文所主張有關生物演化(或稱進化)過程的學說。他認為,生物在同種或異種的個體之間作激烈的競爭,又因暴露在環境威脅之下,結果能適應環境者生存,不能適應者滅亡。這種自然淘汰的過程,使生物保存其有利繁衍的適應性,進而促成其遺傳因子,趨向能適應環境的型態演化。也稱為「達爾文主義」。
封閉宇宙學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認為宇宙是封閉,不會永遠膨脹的學說。因遙遠星系退行,宇宙不斷朝四面八方膨脹。膨脹到最後,又開始出現收縮,越來越多的星系彼此趨近,終究縮回大爆炸之前的原始高密混沌狀態,此乃對宇宙可能結局的假設。
發電機學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球磁場起源學說的一種,於1940年代和1950年代由美國的艾爾沙瑟(Walt Elassaser)和英國的布勒(Edward Bullard)所提出。該學說認為地核內的鐵熔液被殘餘放射性能量加熱並發生對流運動,這時只要有微量的殘留磁場便可使鐵熔液產生感應電流,這些電流又產生磁場。如此循環不已,形成自激式發電機運轉過程,維持現有地球磁場。
兒童中心學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兒童中心學說」是與學科內容為中心(Subject-Matter-Centered)學說相對的教育理念,主張受教者的兒童才是教育的重心。
  兒童中心學說是二十世紀美國進步主義教育運動(Progressive-Education Movement)的中心思想;其代表人物以帕克爾(Francis Wayland Parker, 1837~1902)為首。帕克爾受到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裴斯泰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1746~1827)及福祿貝爾(F.W.A. Froebel, 1782~1852...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