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1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49.851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毛不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戰國時楊朱所倡的為我、貴己學說。語本《孟子.盡心上》:「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後用以譏諷人極端吝嗇、自私。《儒林外史》第四一回:「都像你這一毛不拔,我們喝西北風!」《文明小史》第五五回:「王明耀是一毛不拔的,也混在裡面,白吃白喝。」
席不暇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砌在灶上的煙囪。 (4) 墨子:墨翟(西元前501∼前416),戰國時魯人,提倡兼愛、非攻、節用等學說,主張消弭戰爭,宣揚和平,自成一家之言。現存有《墨子》一書,是墨家思想的代表。 (5) 無煖席:沒有因久坐而溫暖的席子。形容人奔波忙碌,汲汲於行道。煖,通「暖」。 (6) 聖人:指上文伊尹、呂望、百里奚、管仲、孔子、墨子。 (7) 不高山,不廣河:不以山為高,不以河為廣。表示不會因山高河廣而絕行道之念。 (8) 干:營求、求取。〔參考資料〕 漢.班固〈答賓戲〉(據《文選.卷四五.設論》引)蓋聞聖人有一定之論,烈士有不易之分,亦云名而已矣。故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夫德不得後身而特盛,...
赤子之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孟子,西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受學於子思門人,提倡王道、重仁義、輕功利、創性善之說,後世尊稱為「亞聖」,傳有《孟子》七篇。他曾經到齊、宋、滕、魏等國游說,一度擔任齊宣王的客卿,最後以所說不合王意而不見用。他主張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人性本善」等論說,以期說服諸侯,停止武力兼併。晚年與萬章等門人集儒家論述著書立說以終,學說對後世影響甚大,被認為是孔子儒家學說的繼承者。典源所錄是孟子說過的一句話,意思是說:一個品德修養良好的人,不會失去他做赤子時的一片純真、善良之心。「赤子之心」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比喻純潔、善良的心地。
滴水穿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水滴石穿」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尸子,名佼,春秋末年時候的思想家。曾為商鞅的門下客,後來商鞅遭車裂,尸子避禍入蜀,終老一生。《尸子》一書原有二十篇,學說綜合儒、墨、名、法四家,後來全書散佚,今本只剩十二篇。《尸子》書中提到:「水,雖然不是鑽石頭的鑽子,但是可以把石頭滴穿;繩子,雖然不是用來鋸木頭的鋸子,但是只要不停的在木頭上來回磨擦,同樣可以把木頭切斷。」這是長時間累積下來的結果。後來「水滴石穿」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持之以恆,事必有成。但也可用來比喻小問題日積月累也會成為大問題。例如在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中記載一個故事:張乖崖當崇陽令時,因為發現管理府庫的官吏夾帶一...
以卵擊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以卵投石」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以卵投石」的意思是拿雞蛋去碰石頭。典源出自《墨子.貴義》。《墨子》的作者墨翟,是戰國時魯國人,他提倡兼愛、非攻、節用等學說,主張消弭戰爭,宣揚和平,自成一家之言,是墨家思想的代表。根據記載,有一次墨子要到北方的齊國去,在路上遇到一個算命的人,他對墨子說:「今天天帝在北方殺黑龍,而你的臉色黑,不適合往北走。」但墨子不聽還是繼續往北,但事情沒有順利辦好就回來了。那算命先生就說:「我不是說你不適合往北嗎?」於是雙方爭論起來。墨子認為算命的說法都是謬論,自己堅持的才是真理,就告訴算命的說:「你拿那些謬論來反駁我的真理,就好像是拿雞蛋去碰石頭,一點勝算也沒有...
六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6 資料來源7 相關教學資源 六書的歷史「六書」這一名稱,最早見於《周禮.地官.保氏》,由此可知六書學說的出現不會遲於戰國末年(唐蘭《中國文字學》,1949,p.67)。但六書何所指,《周禮》並無說明:「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到了漢代,班固《漢書.藝文志》首先談到"六書"的具體名稱:「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管國子,教之六書,像形、像事、像意、像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其後鄭眾、許慎都分別根據劉歆的
歧路亡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楊子的鄰居走失了一隻羊,因大路上岔路太多,縱使苦苦搜尋,也無法找回丟失的羊。典出《列子.說符》。比喻事理本同末異,繁雜多變,求道者苦無正確方向,容易誤入歧途,以致一事無成。[例]他廣蒐各家學說,卻無法融會貫通,理出頭緒,終致歧路亡羊,一無所獲。
參政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政權參政權,是為人民參與國家意見之權利。藉由參政人民可參與國家統治權的行使。憲法第17條規定:「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及複決之權。」故我國學說上大多以「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項權利合作為參政權,同時包含被選舉權。參政權一詞其廣狹義實自有其不同之處,以最為狹義之解釋來談參政權,其指憲法第17條規範之選舉權、罷免權、創制權、複決權及憲法130條:「中華民國國民年滿二十歲者,有依法選舉之權,除本憲法及法律別有規定者外,年滿二十三歲者,有依法被選舉之權。」中所強調之被選舉權,另外依憲法第18條:「人民有應考試服...
融會貫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後世尊稱為朱子或朱文公。朱熹治學以居敬窮理為主,為集宋代理學大成者。「理」是朱熹學說的核心,在《朱子語類.卷一.理氣上.太極天地》中,朱熹認為「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此理」,由理生出陰陽萬物。但是人不是生而了解理,為了窮究此天地之理,朱熹提出「格物致知」,即透過對事物的研究觀察,才能獲得「理」,讀書正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當時有人認為朱熹的治學方法太過繁瑣,且天地之理何其龐雜,怎麼可能完全窮盡?於是他們認為應該擺脫這些繁瑣的知識,將一切的法則與行為視為心性的呈現。朱熹對此提出不同的看法,他在〈答姜叔權書〉一文中說到:認為一個學者必須先有紮實的學術基礎後,才能夠舉出一例...
聽天由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聽天由命」原作「聽天任命」。孔臧是西漢魯人,孔子十一代孫。西漢文帝時,孔臧嗣蓼侯,遷博士,拜太常,歷位九卿。西漢初年,各家學說不一,對儒家思想解釋不同。孔臧對此極為不滿,因此上書皇帝,乞為太常博士,以為紀綱古訓,使後人治學時有所依循。孔臧共作賦二十四篇。在〈鴞賦〉之中,孔臧藉著屋頂上聚集了不祥的飛鴞,來辨明吉凶禍福之理。他認為禍福本非命中注定,所以沒有常規可循,乃是按照每個人的行為,而得到相對的報應;與其汲汲於趨吉避凶的迷信,不如聽憑天意,自然發展,而一個人只要能夠謹慎自己的言行舉止,居仁行義,又何必憂慮上天會降下災禍?後來「聽天由命」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任憑天意及命運而自然發...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