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70.158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手忙腳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輯錄自過去七佛,及歷代禪宗諸祖五家五十二世,共一七○一人之傳燈法系,內容包括行狀、機緣、語錄等。因在宋真宗景德元年(西元1004)具表上進,並奉敕入藏,故名「景德」;又以法系相承,猶如燈火相傳,喻正法永不斷絕,故稱「傳燈」。 (2) 典故或見於《五燈會元.卷一一.鎮州大悲和尚》。 (3) 直須:就該、正應當。〔參考資料〕 《五燈會元.卷一一.鎮州大悲和尚》鎮州大悲和尚,僧問:「除上去下,請師別道?」師曰:「開口即錯。」曰:「真是學人師也。」師曰:「今日向弟子手裡死。」問:「如何是和尚密作用?」師拈棒,僧轉身受棒。師拋下棒曰:「不打這死漢。」問:「如何是諦實之言?」師曰:「舌拄上齶。」曰:「...
顏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淵配享。此後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謚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聖」。山東曲阜還有「復聖廟」。 論語中的顏回*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孔子之言,顏子一聞即悟,所以孔子曾說:「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既然一聽就能完全領會,便只喜悅於心,不再發問。既無問題,孔子便不再發揮,而在座的其他弟子不能獲益,因而孔子的教化不能普益他人。所以說:「回也,非助我者也」。這是孔子所作的反面文章,言外之意,則是讚美...
書中自有千鍾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勸勉讀書人,只要把書讀好,功名富貴自然到來。《儒林外史》第一五回:「古語道得好: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而今甚麼是書?就是我們的文章選本了。」
端木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風」等,甚至有人奉之為財神。  子貢死於齊國。死後至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其為「黎侯」;宋真宗封「黎陽公」,后又改稱「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端木子」。 端木複姓 姓氏源流 1.源于姬姓,出自黃帝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黃帝生二子,長子少昊,次子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二子,長子重黎,次子吳回。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六子,少子季連。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之後,其世系失記。至20余世有鬻熊,仕于周,為文王、武王之師。據《端木氏家譜》、《祖德性譜》載:鬻熊生二子,長子熊麗,次子端木。端...
澶淵之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真宗景德元年(西元1004年),契丹人所建之遼國入侵,宰相寇準力排眾議,勸帝親征,雙方會戰距首都汴京三百里外之澶淵,宋戰勝遼國,並於澶淵定盟和解。歷史上稱為「澶淵之盟」。
司馬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非常痛惡這種糜爛陋習,為此,他慨歎道:「居位者雖不能禁,忍助之乎!」其二,提倡節儉美德。司馬光讚揚了宋真宗、仁宗時李亢、魯宗道和張文節等官員的儉約作風,並為兒子援引張文節的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告誡兒子這句至理名言是「大賢之深謀遠慮,豈庸人所及哉。」接著,他又援引春秋時魯國大夫御孫說的話:「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接著,他對道德和儉約的關係作了辯證而詳盡的解釋。他說:「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夫儉則寡慾。君子寡慾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慾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反之,「侈則多慾。君子多慾則貪慕富貴...
周敦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   生於北宋真宗天禧元年(西元一○一七年),卒於北宋神宗熙寧六年(西元一○七三年),享年五十七歲。  周敦頤,字茂叔,道州營道人(今湖南道縣人),雖生於仕宦之家,性素不喜舉業,僅得授鄉縣之官,曾歷任梆縣、桂陽、南昌縣令達二十二年之久。著作:  現今流傳的有《太極圖說》、《通書》及詩文集等,皆收入《周元公集》中。觀點:一、主張立人極二、知幾通微三、默契道妙評價:一、宋代詩人1.東坡詩云:「先生本全德,廉退乃一隅,因拋彭澤米,偶似西山夫。」2.黃庭堅:「周茂叔人品甚高,胸中灑落,如光風霽月。」3.朱熹:「濂溪在當...
王禹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三十五歲時拜為左司諫,知制誥(給皇帝起草詔書)。在朝堂上勇於直言諷諫,先後被貶放商州和滁州。宋真宗鹹平元年還京,復知制誥。  宋真宗時,修太祖實錄,因為直書趙匡胤篡周而得天下,得罪了朝廷,又和宰相張齊賢、李沆不合,出知黃洲。  王禹稱沒有因為自己貶官而後悔,反而因為自己直言而欣慰,他在自己的詩中這樣寫道:  「江東多果實,橄欖稱珍奇。北人將就酒,食之先顰眉。皮核苦且澀,歷口復棄遺。良久又回味,始覺甘如貽。」  成語「回味無窮」指吃過東西以後...
范仲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人,為北宋知名文學家與政治家。其父為范墉,曾任武寧軍節度掌書記,但范仲淹兩歲時不幸喪父,家境衰落,從小卻勤奮好學,心懷遠大抱負。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中進士,仁宗時曾任秘閣校理,他為人剛健正直、極言敢諫,於是被貶至河中府通判。康定元年,范仲淹為龍圖閣直學士,陜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他採取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措施以防禦西夏侵擾鞏固了西北邊防,聲望大增。在此後他又任職鄧州、杭州、青州等地,最後病死於徐州。卒贈兵部尚書,謚文正。范仲淹在文學上的成就也為後人所景仰,范仲淹反對西崑派與駢...
古文運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精彩。此後唐末五代,駢體又佔壓倒優勢。宋初文人多寫華而不實的駢文,而且內容以歌功頌德為主,成就不高。宋真宗時,高官錢惟演,楊億,劉筠等人大力提倡綺麗文風,刻意模擬李商隱,號為「西崑派」。在科舉亦以此為選拔進士的標準,故讀書人都爭相學習西崑體。當時,文人如柳開等,已不滿於這種現象,提倡「革弊復古」。當時,古文家和理學家的文學觀點雖然有些不同,但反駢這方面卻是一致的。所以理學的興起,對古文運動也有推動作用。宋代是古文運動的成熟期。而所謂唐宋八大家,他們自然是古文運動的主流,其作品受到後人肯定與傳誦,也是其來有自。儘管他們不像...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