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5.935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張我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這些文字洋溢情緒語言,全盤否定台灣的傳統文學。此文發表之後並未立即引起日治時期新舊雙方陣營的正面對壘,但也為後來新舊文學論爭埋下對立的火種。〈糟糕的台灣文學界〉原載1924年11月21日《台灣民報》第2卷24號。批判當時台灣文學除詩外,似乎再沒別種文學,老詩人將詩流於文字遊戲、沽名釣譽及迎合權勢者,迷戀於與台灣總督當道酬唱,這種文風迷惑一般活潑的青年,養成偷懶好名的惡習,社會上固然詩社林立,卻沒產生差強人意的作品,甚至造出一種臭不可聞的惡空氣來。稱新理想主義、新現實主義已佈滿了全世界的文壇,但「台灣的一班文士都戀著壟...
李春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言「一人之力有限,合國之才無窮。」「讀書所要,不但審問、慎思、明辨而已也,貴在展卷如臨敵,切磋如對壘。」 參考書目註1. 莊永明,《台灣百人傳》(臺北:時報,2001),頁24~46。註2. 李筱峰、莊天賜,《快讀台灣歷史人物》(臺北縣:玉山社,2004),頁192~199。吳密察監修,《台灣史小事典》(台北:遠流,2012四版),頁90。
奮勇當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鼓起勇氣,站到前面。形容勇敢向前。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二折:「更有俺五百義兒家將,都要的奮勇當先,相持對壘。」《隋唐演義》第二二回:「這兩個兄弟,雖是通家,不曾見他武藝,纔聞綠林二字,他就奮勇當先。」
五裂四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北邊和趙國接境,東邊和齊國接境,士兵必須駐守四面邊疆,總計防守邊塞堡壘的人不下於十萬。剩下可以和敵人對壘,保護國家安全的部隊就不多了。魏國的地勢,本來就是個戰場。假使魏國向南與楚國友善而不和齊國友善,那麼齊國就會攻打魏國的東面;向東與齊國友善而不和趙國友善,那麼趙國就會攻打魏國的北面;與韓國不合,那麼韓國就會攻打魏國的西面;不親附楚國,那麼楚國就會攻打魏國的南面;這就是所謂的四分五裂的地理形勢啊!」張儀以告訴魏王,魏國正處於四方受敵的情勢,國土容易被分解割裂,遊說魏背棄合縱,加入連橫以事秦。後來「四分五裂」被用來形容分散而不完整、不團結。
擂鼓三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戰場上,兩軍對壘,列陣交鋒,常擊鼓三次,以激勵士氣,助長威風。《三國演義》第七二回:「操出馬立於門旗下,兩行布列龍鳳旌旗,擂鼓三通,喚玄德答話。」
潰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潰敗混亂。[例]兩軍陣前對壘,敵人不能化解我隊的凌厲攻勢,終場潰亂大敗。
求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求和。《左傳.桓公三年》:「公會杞侯于郕,杞求成也。」《幼學瓊林.卷一.武職類》:「交鋒為對壘,求和曰求成。」
暗箭中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暗箭傷人」之典源,提供參考。 #宋.劉炎《邇言.卷六》1>暗箭中人,其深次骨,人之怨之亦必次骨2>,以其掩人所不備也。兩軍對壘,克日乃戰,鳴鏑交馳,負不怨勝。罪不在人,責在己也。故君子之於人,與其陰傾,不如顯責。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左傳.隱公十一年》、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卷三○》。 (2) 次骨:次,至也。次骨,至骨。比喻對於某件事情的感受非常深刻。 〔參考資料〕 ■《左傳.隱公十一年》公孫閼與潁考叔爭車,潁考叔挾輈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及大逵,弗及,子都怒。秋七月,公會齊侯,鄭伯伐許。庚辰,傅于許。潁考叔取鄭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顛。瑕叔盈又以蝥弧登...
四分五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北邊和趙國接境,東邊和齊國接境,士兵必須駐守四面邊疆,總計防守邊塞堡壘的人不下於十萬。剩下可以和敵人對壘,保護國家安全的部隊就不多了。魏國的地勢,本來就是個戰場。假使魏國向南與楚國友善而不和齊國友善,那麼齊國就會攻打魏國的東面;向東與齊國友善而不和趙國友善,那麼趙國就會攻打魏國的北面;與韓國不合,那麼韓國就會攻打魏國的西面;不親附楚國,那麼楚國就會攻打魏國的南面;這就是所謂的四分五裂的地理形勢啊!」張儀以告訴魏王,魏國正處於四方受敵的情勢,國土容易被分解割裂,遊說魏背棄合縱,加入連橫以事秦。後來「四分五裂」被用來形容分散而不完整、不團結。
暗器傷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暗箭傷人」之典源,提供參考。 #宋.劉炎《邇言.卷六》1>暗箭中人,其深次骨,人之怨之亦必次骨2>,以其掩人所不備也。兩軍對壘,克日乃戰,鳴鏑交馳,負不怨勝。罪不在人,責在己也。故君子之於人,與其陰傾,不如顯責。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左傳.隱公十一年》、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卷三○》。 (2) 次骨:次,至也。次骨,至骨。比喻對於某件事情的感受非常深刻。 〔參考資料〕 ■《左傳.隱公十一年》公孫閼與潁考叔爭車,潁考叔挾輈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及大逵,弗及,子都怒。秋七月,公會齊侯,鄭伯伐許。庚辰,傅于許。潁考叔取鄭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顛。瑕叔盈又以蝥弧登...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