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254.0763 ms
共 7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麻木、感覺遲鈍。唐.楊嗣復〈丞相禮部尚書文公權德輿文集序〉:「元和五年冬,執政暴疾,既瘖且痺,未旬日而公作相。」宋.歐陽修〈憎蒼蠅賦〉:「欲瞑而復警,臂已痺而猶攘。」古字作「痹」。
|
如願以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韓愈文章一開頭就說:「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冬,韓愈擔任袁州刺史。袁州為南昌屬邑,本來想這下子應該有機會「寄目償所願」。哪裡知道,為人屬下,事情一忙,機會仍然錯失。這裡的「寄目償所願」就含有「如願以償」的意思。後來「如願以償」這句成語可能就是由此演變而出,指心願得以實現。當然,更明確的用法,出現在清朝曾國藩〈署安徽司稟陳管見數端伏候裁擇由〉文:「惟軍情瞬息千變,不知將來能如願以償否耳?」也見於《官場現形記》第四六回提到有個人叫巴祥甫,送了重禮給童子良,童子良因此向撫臺大人說好話,「後來巴祥甫竟其如願以償,補授臨清州缺」,也就是當上了官。...
|
甘拜下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甘拜下風」的「下風」就是「下風處」,和「上風」相對稱。上風指的是風吹過來時,站在風頭,而下風的位置相對應就在風尾了。在《左傳.僖公十五年》記載了一段故事。原來在僖公十三年的時候,晉國鬧災荒,國內缺糧,便派使臣到秦國買糧。秦穆公和大臣商量後,答應了晉國的要求,並且將粟米運到晉國。到了次年冬天,秦國也發生饑荒,派人到晉國請求購買糧食,但晉惠公不給,秦穆公見晉惠公如此忘恩負義,便親自率領大軍討伐,結果三敗晉軍,俘虜了晉惠公。晉國的大夫披頭散髮,拆下帳篷,追隨在惠公的後面。秦穆公看他們垂頭喪氣,十分憂愁的樣子,就派人告知他們說:「大家為什麼那麼悲傷呢?我秦穆公跟隨你們君王惠公往西走,只是實踐你們晉國...
|
王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福寺道光禪師學習頓教,結識了詩人孟浩然。孟浩然開元十六年(728年)赴長安應試,落第後滯留長安,第二年冬返回襄陽,王維作詩送別,詩云:“杜門不欲出,久與世情疏。以此為長策,勸君歸舊廬。”勸孟浩然回鄉隱居,不必辛辛苦苦地來長安舉試求官。這是因自己中狀元後仍不得意,所以有這樣的話。作為一個才子,一代名人,王維這個時期不太得意,青年時期賦閒,心中當然不是味道。而且此期間又喪妻。王維的妻子大約在開元十九年(731年)去世,當時他才31歲。妻子去世後,王維不再續娶,幾十年一直獨身,於此也可見他的思想情態。雖則王維勸孟浩然歸舊廬隱居...
|
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力都很差,但嗅覺卻很出色。2. 夏末秋初時,熊會大量進食,等到冬天時,牠們會隱居到洞穴中冬眠,直到隔年冬天才醒。但是牠們的冬眠與一般冬眠不同,儘管體溫、心跳下降,然而牠們的睡眠程度並不像一般冬眠動物一樣睡的深沉,而是很容易被吵醒。 北極熊是世界上最大的熊,雌性熊體重有重達三百多公斤,雄性熊甚至有七百公斤重。夏季,北極熊通常以漿果為食,冬天則在冰凍的海面上來回行走。北極熊非常善於游泳,牠們掌上有毛,可以防滑;身上的毛非常厚,可以保持皮膚乾爽。雄性北極熊通常一年四季都能活動。(註2) 棕熊棕熊一向是難以捉模且危險的動物,牠們...
|
囊空如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清.繆荃孫《藝風堂友朋書札.張鳴珂四》:「惜囊空如洗,瓶罄增愁,遂于去年冬復遊章門,需次半年,寂無差委,幸精神如舊。」
|
風平浪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ng làng釋義︰猶「風平浪靜」。見「風平浪靜」條。
01.《三國演義.第四八回》:「時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氣晴明,平風靜浪。」
02.《雪月梅.第一○回》:「昨日江上平風靜浪,諒無他虞。」
|
改過自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煮海水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三年冬,楚王朝,鼂錯因言楚王戊往年為薄太后服,私姦服舍,請誅之。詔赦,罰削東海郡。因削吳之豫章郡、會稽郡。及前二年趙王有罪,削其河閒郡。膠西王卬以賣爵有姦,削其六縣。
|
駱驛不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死,以鴈門太守龐奮行度遼將軍。逢侯於塞外分為二部,自領右部屯涿邪山下。左部屯朔方西北,相去數百里。八年冬,左部胡自相疑畔,還入朔方塞,龐奮迎受慰納之。其勝兵四千人,弱小萬餘口悉降,以分處北邊諸郡。南單于以其右溫禺犢王烏居戰始與安國同謀,欲考問之。烏居戰將數千人遂復反畔,出塞外山谷閒,為吏民害。秋,龐奮、馮柱與諸郡兵擊烏居戰,其眾降,於是徙烏居戰眾及諸還降者二萬餘人於安定、北地。馮柱還,遷將作大匠。逢侯部眾飢窮,又為鮮卑所擊,無所歸,竄逃入塞者駱驛不絕。
|
欲蓋彌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欲蓋彌彰」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孔子的《春秋》,在魯昭公三十一年記載了一條史事:「冬,黑肱以濫來奔。」《左傳》對這條記載作了這樣的闡釋:魯昭公三十一年冬天,邾國人黑肱帶著濫城投奔魯國。按《春秋》的筆法,原本地位低下的人和枝微末節的事情並不值得記載,這則史事會被記錄下來是因為關係到魯國的國土變動。君子說:「出名不可以不慎重,就像黑肱,雖然他帶著土地投奔魯國,是為了求生存而非求出名,但是被史書記錄下來,反而留下壞名聲。所以君子在行動時會想到禮,在做事時會想到義,不會為了利益違背禮,也不會作出不義的事後,才感到愧疚。有的人想追求名聲,《春秋》卻不加記載,有的人想要掩飾,反而被明白地記了下...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