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獲得、索取。如:「收入」、「收支」、「徵收稅款」。
陽奉陰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清.湯斌〈嚴禁徵收錢糧勒索火耗私派之弊以恤民艱以清賦稅告諭〉:「此等弊竇,在從前督撫歷經嚴禁,稍為斂戢者固有,而陽奉陰違者實多。」
朝令夕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朝令夕改」原作「朝令暮改」。鼂錯是西漢時的著名政治家,他曾提出不少對國家政策重要的建議,因此有「智囊」的美稱。漢文帝時,鼂錯眼看當時農民與商人貧富懸殊,農民辛苦的耕種才得些許糧食,政府徵收糧食的時間卻沒有固定的時間和標準,常常早上的規定,到了晚上就改變了。農民們為了急於納稅,有存糧的只有被迫將糧食半價賣出,沒存糧的只得用加倍的利息向人借貸,或者賣掉田地房屋,甚至賣掉自己親生的兒孫來還債。商人趁著需用很急的時候,將積存的貨物賣掉,獲得暴利。這種情形嚴重的影響到當時的農業生產。所以鼂錯向漢文帝上了一篇〈論貴粟疏〉,力陳農業是立國的根本,朝廷應當抬高糧食的價值,鼓勵人民從事耕種,並讓有錢的商人捐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徵收。《說文解字.貝部》:「賦,斂也。」漢.鼂錯〈論貴粟疏〉:「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
改弦易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明.陸粲〈陳馬房事宜疏〉:「是以徵收子粒則刻剝佃戶,收納料草則勒搬掯商人。虛增妄報,百計侵漁,其源皆起於此。……。然當積弊大之餘,而為改弦易轍之舉,立法不可不嚴,慮患不可不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徵收、搜括。《論語.先進》:「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
開源節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過只是枝微末節而已。所以,百姓能得天時,按照正常的時節從事耕作,是國家物資的主要來源;按照收入等級來徵收賦稅,納入國庫以資利用,則是國家財貨的流通方式。所以英明的君主必須謹慎地維持這方面的和諧安定,節省不必要的支出,盡量開發其他財源,並時時考量調整各項收支,這樣天下就會富足,君主也不用為財政問題而煩惱了。後來「開源節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開發財源,節省支出,以儲蓄財力。
守望相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孟子是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受學於子思弟子,提倡王道、重仁義、輕功利,創性善之說,後人尊稱為「亞聖」。他的思想記載在《孟子》一書中。在〈滕文公上〉篇,孟子為滕文公講述治國的方法,並提出了井田制度。他認為:治國當以治民為重,而治民則必須從整治農田作起,如果田地能夠正確劃分,就能公平地分配給人民耕種,徵收米穀也就毫不費力。人民的生活安定,風俗自然敦厚,無論是死者安葬或生者遷徙,都不會離開本鄉,因為這一鄉的田地都相互依存在這一個井形土地之中。所以鄉人們平時出入相隨,有了困難就相互幫助,共同守衛、防禦盜賊,有人生病也互相照料,彼此自然親近和睦。後來《孟子》原文中的「守望相助」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相互幫助,...
洗心革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清.于成龍《于清端政書.卷七.兩江書.興利除弊條約》:「徵收錢糧,照部頒法馬,令花戶自封投櫃,不許暗加火耗。久奉禁例,況經功令創懲,州縣各官自宜洗心革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徵收、徵調。如:「課稅」。《宋書.卷九二.良吏傳.徐豁傳》:「武吏年滿十六,便課米六十斛。」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一三.權智》:「聲言廟中屢遭寇,課夫築牆圍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