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3.763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經驗主義的教育思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經驗主義1.1 思想淵源1.2 基本理念1.3 教育應用1.4 影響評估 經驗主義 思想淵源 基本理念 教育應用 影響評估
反基督教教育思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反基督教教育思潮的主旨,在排除教會學校中之宗教課程,欲藉正常教育方法,培養學生成為健全國民,而不致變成教會的信徒。
  此教育思潮產生的時代背景,起於鴉片戰爭失敗後,清政府在列強壓迫下,訂立了不平等條約,准許基督教在華傳教,並允其在內地設立學校,招收中國學生。教會在中國設立學校,係以傳播教義為目的,而非為教育中國國民;唯當時國家財政支絀,既無力普及教育,而主其事者又缺乏教育為國家主權的認識,竟輕允其事。學部乃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通咨各省,外人在華除已設各學堂暫聽設立外,嗣後呈請在內地開設學堂,亦均無庸立案。自此基督教設立之學校,乃遍布全國。這些教會學校,離他多少發揮了開發...
行為主義的教育思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行為主義1.1 思想淵源1.2 基本理念1.3 教育應用1.4 影響評估 行為主義 思想淵源 基本理念 教育應用 影響評估
公民教育思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公民教育思潮發軔於清末;光緒三十二年(1906)學部奏訂教育宗旨五項,其「尚公」一項,指出「務使人人皆能視人猶己,愛國如家」,即有公民教育之意涵在內。民國元年(1912),蔡元培任教育總長,於所定教育宗旨中,特別強調公民道德教育之重要,並揭示法國大革命時代所標舉的自由、平等、博愛,為公民教育的內容,而與中國儒家的義、恕、仁相為表裡。蔡氏指出「說自由者,『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也,古者蓋謂之義;平等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也,古者蓋謂之恕;博愛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也,古者蓋謂之仁。」又申言「教育者非為已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從前言人才教育者,尚有『十年...
民本教育思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本思想很早在儒家學說中即常加強調,所謂「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等;至清末一般學者除倡導「中體西用」、「中本西末」外,亦重新強調民本教育思想,如清代學者王韜在其〔弢園文錄外編〕中即強調「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認為西學西法,非不可用,但當與我中學相輔而行。他並說:「治民本也,仿效西法,其末也。」此一思想更與國粹主義思潮合流,主張復古,如曹元弼即說:「存古者,所以存道也,所以存國也,所以存民也。」邵作舟亦主張:「治國之道,以吾國固有而不變者為本,然後擇西善者修而用之,以中國之道,用泰西之器,務使本末兼賅,中西均通,然後國必強矣。」
  民國初年,一般學者...
西政教育思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政教育思潮」是中國近代變法維新、富國強兵潮流下的產物。緣於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與西洋文明接觸,在教育思想上歷經西語文、西學、西藝等多次調整,均未產生實效,而甲午一戰又敗,朝野深受刺激,體認到日本明治維新厲行法政改革,才使國家臻於強盛,於是西政教育思潮乃應運而生。
  光緒十一年(1885),薛福成論變法,認為凡商政、工業、交通、兵制等都應從速改革,否則外人必恃其優勢對我侵侮;二十三年,盛宣懷奏請辦理南洋公學,亦以研習西政為主,強調公學所教,以通達中國經史大義,厚植根柢為基礎,以西國政治家,日本法部、文部為指歸,略仿西國政學堂之意。次年,張之洞在〔勸學篇〕中,將學校課程分為西...
西語文教育思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語文教育思潮」肇因於清末對外交涉的需要。鴉片戰爭以後,清廷於咸豐十年(1860),設總理衙門辦理外交事務,然以中外語言文字不同,國際交涉種種儀文均無人通曉,深以為苦,乃於同治元年(1862)由總理衙門倡議,設立京師同文館,遂開西語文教育的先河。
  同文館成立之初,僅設英文科,後續設法文、俄文兩館,增添天文、算學、化學、格致、公法各科。同治二年,李鴻章奏設廣方言館於上海;三年,瑞麟奏設廣州同文館於廣州,均以教授西語文為主,而以京師同文館為總機關。其後由學習西語而閱讀西籍、翻譯西書,較初倡時僅以造就技術人才為目的,學習已有所不同。光緒十年(1884),張之洞又在湖北創設自強學堂...
非孔教教育思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非孔教教育思潮為對於傳統儒家教育思想的反動,一度盛行於近代中國。我國自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以來,儒家學說逐漸被神化;封建體制主義借用儒家學說,禁錮思想。道光二十年(1840),英國殖民主義者入侵,西方文化湧入,與中國傳統文化發生了激烈的衝突;民國八年(1919)所發生的五四運動,對整個文化產生的影響更為鉅大,這時期可謂非正統儒家教育的時期。
  民國五年春天,袁世凱的帝制運動展開時,反孔運動正式揭幕。反孔教者指責儒家之所以變成統治者的工具,都是孔子的錯誤。其理由有四:第一,孔子高倡君主及政府的終極權威在人,而不在法律,認同天子除了自己的良心之外毫無約束力,...
學校軍訓教育思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校軍訓教育,是指主張學校增列軍事訓練課程,以期藉教育的功能,培養文武兼備、德術兼修,負起保國衛民責任的國民。
  學校軍訓教育思潮在我國的演變曾歷經轉折。民國八年(1919),歐戰結束,代表軍國民教育之德國一蹶不振,國人多因大戰方止而厭戰,於是群起詬病軍國民教育;同年八月,教育調查會建議廢除軍國民教育,我國教育宗旨為順應潮流,乃改以養成健全人格,發展共和精神為宗旨。十一年五月,直奉戰爭起,北大與北京學界共同組織婦孺保衛團,學生加入者三百餘人,北大校長蔡元培交總務會議決議,將婦孺保衛團改為學生軍;基於保國衛民需要,於是軍國民教育思想又告復興。唯時人避忌「軍國民教育」一詞;乃易名為...
西學教育思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學教育思潮起於鴉片戰爭後,國人凜於西方之船堅砲利,開始仿習西學西藝,於同治五年(1866)在同文館中添設天算館,招收天文算學人員研究西方曆算學。唯當時所謂西學,限於天文、算學,而學習西學的目的,亦僅在製造輪船機械。
  至光緒初年,王三春著〔各國通商始末記〕一書,其〔廣學篇〕中,論述西學規例紊詳。在學校制度方面,有鄉塾學、群學院、實學院、仕學院、大學院等,科目有經學、法學、智學、醫學等,而專門學校則有技藝院、船政院、武學院、通商院、農政院等。已確知西學範圍不只限於天文算學。光緒十三年(1887),總理衙門駁斥御史陳秀瑩算學即西學之議論,指出:「三角、幾何、代數誠為西學之本,然而...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