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46.622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飛揚跋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北齊書.卷二.神武帝紀下》侯景素輕世子,嘗謂司馬子如曰:「王在,吾不敢有異,王無,吾不能與鮮卑小兒共事。」子如掩其口。至是,世子為神武書召景。景先與神武約,得書,書背微點,乃來。書至,無點,景不至,又聞神武疾,遂擁兵自固。神武謂世子曰:「我雖疾,爾面更有餘憂色,何也?」世子未對。又問曰:「豈非憂侯景叛耶?」曰:「然。」神武曰:「景1>專制2>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飛揚跋扈志,顧我能養,豈為汝駕御也!今四方未定,勿遽發哀。厙狄干鮮卑老公,斛律金敕勒老公,並性遒直,終不負汝。可朱渾道元、劉豐生遠來投我,必無異心。賀拔焉過兒樸實無罪過。潘相樂本作道人,心和厚,汝兄弟當得其力。韓軌少戇,宜寬借之。彭相...
鑄成大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末魏博節度使田承嗣擁兵自重,招募驍勇壯丁五千人,組成牙軍(有如自衛隊),父子相繼,稱雄割據,驕橫難制。後魏博改為天雄,由羅紹威接任節度使,對於牙軍的跋扈蠻橫十分恨惡,卻無力剷除。朱全忠時任宣武節度使,因討伐黃巢有功,封為梁王,即後來的後梁太祖朱溫。羅紹威引朱全忠的軍隊討伐牙軍,雖然大獲全勝,但朱全忠卻駐守在魏博,沒有撤走。羅紹威被迫必須負擔他們龐大的軍需物資,朱全忠又時常要求賄賂,不到半年的時間,魏博府庫為之一空。羅紹威後悔不已,感嘆地說道︰「合六州四十三縣鐵,不能為此錯也!」錯,銼刀之意,就字面解之,本指聚合六州四十三縣的鐵,也不能鑄成如此大的銼刀,但因「錯」也有「錯誤」之意,乃隱含合六州...
縱虎歸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去征伐張魯,劉巴又上諫,說︰「若使備討張魯,是放虎於山林也。」意思是說,劉備的野心太大,如今讓他在外擁兵自重,就好像把老虎放回山林,將來一定後患無窮。劉璋仍然不聽。次年,劉備果然還兵包圍成都,劉璋猝不及防,只好投降。後來「縱虎歸山」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放走敵人,後患無窮。
各自為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晉.袁宏《後漢紀》卷八:「當此之時,虜述矯號於益州,隗囂擁兵於隴、冀,豪傑盱睢,各自為政。」
忍氣吞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忍氣吞聲」原作「飲氣吞聲」。南北朝時,北魏將軍尒(ㄦˇ)朱榮作亂,汝南王拓跋悅遂南奔梁國,梁武帝蕭衍尊他為魏主。梁朝的文書官任孝恭替汝南王寫了一篇聲討尒朱榮的檄文,將汝南王一行人離鄉背井,客居異地,試圖反攻的決心表露無遺,內容大意是:「尒朱榮在北方擁兵自重,胡作非為,侵略我的故鄉,我只好投奔梁國。梁武帝的文功武略,可比三皇五帝,又待我十分友善,並且派兵助我討伐逆賊。我與同伴們對家鄉的淪陷,親人的離散,感到無限的悲痛。我們強忍住這口氣,立誓報仇雪恨,將叛賊尒朱榮殲滅,復興宗族家園。」後來「忍氣吞聲」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受了氣也強自忍耐,不敢作聲抗爭。
呂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字奉先,東漢九原(今五原縣)人。為董卓義子,後因董卓暴虐,與王允聯手殺董卓,擁兵割據,最後為曹操所擒殺。
放虎歸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去征伐張魯,劉巴又上諫,說︰「若使備討張魯,是放虎於山林也。」意思是說,劉備的野心太大,如今讓他在外擁兵自重,就好像把老虎放回山林,將來一定後患無窮。劉璋仍然不聽。次年,劉備果然還兵包圍成都,劉璋猝不及防,只好投降。後來「縱虎歸山」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放走敵人,後患無窮。
城下之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7.《明史.卷二五九.袁崇煥列傳》:「然都人驟遭兵,怨謗紛起,謂崇煥縱敵擁兵。朝士因前通和議,誣其引敵脅和,將為城下之盟。」
一國三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他知道獻公寵愛驪姬,三位公子都非驪姬所生,遲早總會出事。如果把兩座城築得太堅固了,那麼兩位公子一定擁兵自守,晉國便要陷於內戰之中了。 補充相似詞:政令紛歧、多頭馬車 實例這間分公司內部「一國三公」,所以最後關門大吉。 參考資料(1)馬玲華 著「成語選粹」,p.5-6,幼獅文化事業公司(2)世一標準字典編輯委員會,「成語大辭典(上)」,p.24,世一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夔州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年,經安史之亂到滯留巴蜀的生活。當時杜甫五十五歲。此時安史之亂雖已結束,但吐蕃、回紇卻乘虛而入,藩鎮擁兵割據,戰亂時起,國家仍是動蕩不安。而這時杜甫生活困苦,既擔憂時局,又深知自己已無力匡扶國運。於是便又在滯留夔州期間,將自己暮年多病的苦況、關心國家命運的深情及對昔日長安生活的懷念,結合眼前蕭森的秋景,融鑄於詩作中,寫成了一首悲壯蒼涼、意境深閎的〈秋興八首〉。大曆三年(七六八)初,他離開夔州,乘舟出峽。抵峽州(宜昌古稱)後受到地方官的熱情款待,並在下牢溪畔的津亭,為他設宴洗塵。他寫了《春夜峽州田待禦長史津亭留宴》一詩以記...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