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30.090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多元文化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步驟循序完成:1. 自我文化意識:培養學生的自我概念,使其認同自己的文化。2. 多元文化意識:了解社會文化的多樣性,進而減低偏見及刻板印象。3. 跨文化能力:透過群際關係的了解,培養自我多元文化的觀點。4. 公民意識與責任:培養其社會行動力,使其付諸實行,並適應現代的民主社會。 我國發展而台灣由於已經步入自由、民主且開放的多元社會,由於組成人口複雜,彼此間的語言和文化有顯著差異,女性、身心障礙者團體也開始爭取重視,使得多元文化的問題逐漸浮現,尤其各族群對於所屬的權益意識開始覺醒,各族群間的互動關係漸趨複雜,因此要促進族群...
心理防衛機轉_(defense_mechanism)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防禦機制。其防禦的方法不但比較有效,而且可以解除或處理現實的困難、滿足自我的欲望與本能,也能為一般社會文化所接受。這種成熟的防衛機制包括壓抑、昇華、補償、幽默等。 按行為性質分類 逃避性防衛機制:壓抑/潛抑(repression),否定(denial),退化情感(regression)。 自騙性防衛機制:此類防衛機制含有自欺的成分,也是一種消極性的行為反應。包括反向(reaction forma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儀式與抵消(ritual and undoing),隔離(isolatio...
動態評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態評量(Dynamic Assessment)是一種雙向互動的評量方向,應用於教育上,尤其是特殊教育。有別於一般的單向評量,動態評量的施測者會在學生遇的困難時提供協助,並視協助的多寡來給分。動態評量的概念最早由前蘇聯的發展心理學家利維·維谷斯基(1896年-1934)提出。奠基在社會文化認知的理論上,認為個體高層次認知的發展需要透過中介者來加以促成。強調學習先於發展,個體認知能力的發展應是他人支持、自我支持,再內化到個體這樣的循環歷程。並利用「最近發展區」的概念,分別從學習能力、保持能力(保留所學、不遺忘)與遷移能力三...
雪上加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景德傳燈錄.卷八.大陽和尚》伊禪師參次,師云:「伊禪,近日一般禪師,向目前指教人了取目前事,作這個為人,還會文彩未兆時也無?」伊云:「擬向這裡致一問問和尚,不知可否?」師云:「答汝已了,莫道可否。」伊云:「還識得目前也未。」師云:「是目前作麼生識?」伊云:「要且遭人點檢。」師云:「誰?」伊云:「某甲。」師便咄之,伊退步而立。師云:「汝只解瞻前1>,不解顧後2>。」伊云:「雪上更加霜。」師云:「彼此無便宜。」 〔注解〕 (1) 瞻前:向前看望,指重視自己在人前的表現。 (2) 顧後:向後回看,指顧慮自己在人後的修為。 ◎2《景德傳燈錄.卷一九.韶州雲門山文偃禪師》諸和尚子,饒你道有什...
社會學的三大傳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ermas)等人為主。結合馬克思主義、韋伯的工具理性與宰制理論、精神分析、黑格爾的辯證法等,對現代社會文化進行批判。(註一) 三、詮釋社會學(interpretative sociology)起源:(1)韋伯:在人的行動中,有行動者主動賦予價值、意義,社會科學研究者必須瞭解行動者的主觀意義。(2)米德:為符號互動論的代表學者,人透過觀看(look at)來獲取自我的形象,因此個人企圖從他人的行為和語言中獲取解釋,經由不斷的互動中修正解釋。定義:認為人有自由意志,須了解其行為背後的動機,藉由主觀個人經驗研究社會,屬於質性研...
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和女性自社會所建構的非生物特質。註2例如:男性要堅強、勇敢,而女性則應該溫柔、文靜。這種從心理學或社會文化的角度來看,由後天的教養學習所呈現出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與面貌,此即所謂的「社會性別」,又稱「性別氣質」,代表個人對自己或他人所具有的男性化或女性化特質的一種主觀感受,也說明社會對男性或女性行為舉止上的「期待」與「評價」。例如:男性可能被教育成應具備陽剛氣質,而社會中的人亦用如此的標準來審視男性,認為男性則須具備陽剛氣質,若無,則期望其修改。 參考書目註1: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臺北:巨流,20...
露出馬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二刻拍案驚奇》卷一七:「平日與他們同學,不過是日間相與,會文會酒,並不看見我的臥起,所以不得看破。而今多在一間房內了,須閃避不得,露出馬腳來,怎麼處?』」
芒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關鍵字:Grain in Ear 參考文獻註1:中國養生文化研究中心。秋養生 二十四節氣養生經。大都會文化P.13註2:魏吉助。俗俚俗氣 台灣-節氣諺語 節慶民俗。自編出版P.5
七大領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七大領域(Seven Learning Areas)九年一貫課程為培養國民應具備之基本能力,提出國民教育階段之課程應以個體發展、社會文化及自然環境等三個面向,提供語文、健康與體育、數學、社會、自然與科技、藝術與人文(音樂、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及綜合活動(家政活動、童軍活動、團體活動、輔導活動)等七大學習領域。生活課程為一年級二年級的社會、藝術與人文、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統合為生活課程。學習領域為學生學習之主要內容,而非學科名稱,除必修課程外,各學習領域,得依學生性向、社區需求及學校發展特色,彈性提供選修課程。學習領域之...
性別角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角色係指個人在其所扮演的社會位置上所負責的任務與實際執行的活動,包含兩種層面,分別是角色期待及角色表現。前者代表社會對特定性別賦予的期待,而後者則是實際從事的活動。性別角色則指一社會文化下對於性別所設定應有的態度及行為表現等,並以此為基礎延伸出不同的任務及活動。(註1)例如:女性應從事照顧人的活動,而男性則可參與較為粗重的工作等。假若個人依循社會期待而表現符合之實際行為於活動之中,此即是性別角色表現。反之,當角色期待與角色實際表現之間是有落差時,個人則可能必須承受落差所帶來的社會壓力,意即個人從事的活動與社會對其預設性別...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