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85.56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牽、扯。如:「拉車」、「拉扯」、「拉鈴」。
延長。如:「拉長」。
撮合、聯絡使接近。如:「拉攏」、「拉關係」、「拉生意」。
幫助。如:「拉他一把」。
排泄。如:「拉肚子」、「拉屎」。
一種演奏方法。如:「拉胡琴」、「拉小提琴」。
拉拔:撫養。如:「她辛辛苦苦的把兩個小孩拉拔長大。」
理想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理想主義理想主義又稱觀念主義或唯心主義。理想主義這個字是來自希臘,柏拉圖用此字是含有哲學專有名詞的意義,指稱為共相,相反於殊相。共相即心靈的、思維的觀念或形式,含有理想或絕對的標準的意思在內。例如「白色」為共相,「有點白」為殊相。十八世紀,首先引用理想主義這個名詞的是萊布尼茲的著作中。理想主義否認物質實體的存在,而認為有神、宇宙心靈的存在。神與自然不同,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神是超自然的,因此理想主義是人心靈的功能,這種心靈功能被認為是小宇宙心靈概念的過程。心靈尋求實體、知識與價值,是以大宇宙心靈完善的理想標準為目標。所以理...
佛洛依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hat Man Has Made of Man: 研究of the Consequences of 柏拉圖主義 and Positivism in 心理學 (紐約:Longmans, Green, 1937). (A 哲學批評 from 亞理斯多德ian/Thomistic point of view.) Deleuze, Gilles and Guattari, Felix, Anti-Oedip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trans. Robert Hurley, Mark S...
理性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另一方面他們也承認現實中除了數學之外人類不能做到單純用推理得到別的知識。笛卡兒的理論相對來說更接近柏拉圖,他認為只有一些永恆真理(包括數學以及科學的認知及形而上學基礎)可以單純靠推理得到,其余的知識需要借助生活經驗以及必要的科學手段。更准確地說笛卡兒是一位重視形而上學的理性主義者,是一位重視科學的經驗主義者。伊曼努爾·康德|康德開始時是一位理性主義者,但是經過休謨(David Hume)的“將他從沉睡中喚醒”的著作(人類理解研究)的熏陶,他成了理性主義者以及經驗主義者的綜合體。現在“理性主義者”表達一種人類行為應該由理...
亞理士多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下令軍士在遠征時看到的奇花異草及珍禽怪獸,悉數交由喜愛研究自然科學的亞里士多德收藏。亞氏於十七歲進入柏拉圖所設的學苑求教,直到其辭世為止(348B.C.),共計二十年左右,深受柏拉圖影響。由於柏拉圖辭世,學苑門徒衷於爭辯定義問題,討論範圍太過於侷限,且組成分子之素質又不高,亞氏乃決定自立門戶,於335B.C.時創設「學園」(Lyceum)於雅典城郊一處靜謐的森林地帶,聚眾講學...
亞里斯多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前384~前322)希臘大哲學家和天文學家,主張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觀。曾就學於柏拉圖,後歸雅典,聚徒講學,繼承蘇格柆底以來的希臘哲學,而自成一套完整的體系,是首位系統陳述三段論法原理的人,奠定邏輯思維的基礎。著書甚多,以《辯論術》與《詩學》二書,對後世影響最大。也譯作「亞理斯多德」。
蘇格拉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蘇格拉底(Socrates,470-399B.C)是希臘三哲人中的第一位,被譽為「西方哲學的代言人」,和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並稱為「希臘三哲」。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蘇格拉底英文關鍵字:Socrates
呈現一種空白的狀態 (tabulae rasae)。理性主義者如西方蘇格拉底 (Socratic)、柏拉圖 (Plato)、笛卡兒 (Descrates)、康德 (Kant) 等均認為人的理性 (reason) 為一切知識的本源,而個體則被假定為擁有與生俱來的觀念,同時,在教學方法上亦非常注重引發潛藏在人們內在的能力,是為引導式教學,而且美國學者杜威 (Dewey) 亦承襲了此種觀念,其認為知識是不能被移轉 (transferred),而是學習者必須自己本身去精熟 (master) 這些知識,才能真正地獲得。而認知心理學...
康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知識,使得探求知識的方法,更俱活潑。他以與生俱來的先天論的觀點,再加上自笛卡兒時代以來即已失去地位的柏拉圖學說,來解釋知識。 關鍵字中文:康德英文:Immanuel Kant 參考書目註1王文科(1989)。學習心理學,頁46-47。五男圖書出版公司
個別差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當接近的同卵雙生子也不會完全相同。不論是西方先哲或是東方先賢先聖都已經指出人與人間個別差異的存在。如柏拉圖就認為人的天賦和後天生活環境的不同,形成個人之間的差異;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理想,其中「因才」兩字指出因應個別差異的重要性。 延伸閱讀在科學上。作先對個別差異進行分析的學者,首推法國心理學家比奈(A. Binet)和哥達德(H. Goddard),他們在1895年發表〈個別心理學〉一文<奠定個別差異的立論基礎。五年後,第一本探討個別差異的心理學專著《個別差異心理學》於1900年在德國出版,從此,個別差異乃成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