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3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65.619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李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李石 1908 年出生。1923 年考入台北師範學校,受教於當時任職該校的美術老師石川欽一郎,在年少的李石心中,覺得老師的作品高不可攀,但石川老師對他在繪畫興趣上的啟迪卻意義深遠,加上他喜歡參加老師、學長組成的假日寫生會,使其繪畫有長足的進步。   十九歲即以〈台北橋〉一作入選台展,使李石往後有興趣向藝術之路邁進。1929 年到東京,雖經三度應考才考入東京美術學校,終得一償宿願。後因家庭遭逢變故,也使李石經歷許多家庭方面與經濟上的巨大壓力,但終能排除萬難,得以在日本及台灣官方展覽中一露頭角,並於 1941 年獲得第一位日方辦文展的「免審查」資格,這是台籍畫家當時無上的光榮,長久的努力終有回報。   台灣光復,對畫家而言也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由於大量大陸人士來台,使台灣社會中產生了不一樣的風貌,李石在畫作中也描繪、反應了這種社會現象。他一輩子創作不斷,經歷過日據時代的風發意氣、光復後早期的困頓窒礙,終能秉承藝術道德為一貫圭臬,除了費時多年探討抽象繪畫,晚年復歸於寫實,畫風變化多端。
編物(李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寫實風格上強調大塊面,強烈的明暗對比則加重此一感覺。臉部的描繪亦在大塊面的強調下顯得不太寫實。五官的描繪尤見希臘、羅馬雕像的影響,特別是眼皮部分,刻意突顯分面的效果。效果雖與早期習作類似,但此時顯然是刻意強調塊面的厚實感,不再是不經意的流露出石膏素描的影響。用色則採強烈對比,以黃、綠、紅的對比為考慮重點,尤以紅色的處理為佳,艷而不浮。
(1104-116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鄭,字漁仲,福建興化軍莆田縣人。築室夾漈山之溪西,因號夾漈,又號溪西遺民。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父病死蘇州,時年16,盛夏中徒步護父喪而歸,從此不聞科舉功名之事。家貧無文籍,聞人家有書,直造其門求讀,不問其容否,讀已則罷,去住曾不吝情。
  靖康之變,上書宇文虛中,自比程嬰、杵臼等死義之士,而未能如願。於是讀書、講學和著書於夾漈草堂中。紹興18年(1148),徒步到臨安,將他幾十年間的著作,獻給高宗,自述有42種,另8種未完成,高宗接納獻書,付祕書省。兩年後上書宰相,希望能整理祕府收藏的圖書金石,並修撰通史。28年,高宗召見,授迪功郎,主管禮兵兩部架閣文字。31年,〔通志...
買妻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朱買臣早年貧困,賴砍柴為生,其妻以買臣挑柴仍自獨歌於道途中為恥,遂自求離去的故事。典出《漢書.卷六四上.朱買臣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採柴的人所唱的歌。元.朱德潤〈遊靈岩天平山記〉:「歌牧唱,相與應答。」《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一:「或過山林,聽聽歌於雲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城門上用以望遠的高樓。《初刻拍案驚奇》卷七:「細聽樓更鼓已打三點,那月色一發光明如晝。」《儒林外史》第一八回:「匡超人大喜,當晚點起燈來替他不住手的批,就批出五十篇,聽聽那樓上,纔交四鼓。」也稱為「譙門」、「譙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採柴、放牧。《三國演義》第一○六回:「今帶甲四萬,數千里而來,不令攻打城池,卻使久居泥濘之中,又縱賊眾牧。」
2.夫及牧人。唐.李白〈古風〉詩五九首之五八:「荒淫竟淪替,牧徒悲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採薪。《戰國策.齊策四》:「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采者,死不赦!」也作「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採柴的人。南朝梁.王僧孺〈答江琰書〉:「其或蹲林臥石,籍卉班荊,不過田畯野老,漁父客。」唐.皮日休〈奉和魯望人詩.風〉:「野船渡客,來往平波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104~1162)字漁仲,自號溪西逸民,宋莆田人。官至樞密院編修官,好為考證之學,著有《通志》二百卷,學者稱為「夾漈先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