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3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烈日(李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方塊分為相等的九個方塊,亦略見前期畫面分割之手法,但不同者在於超出形體輪廓界定且愈呈規則的畫面分割方式。雖風景元素因上下疊置而自然形成深度之變化,但畫家意不在此,而在於各大色塊間的色彩變化。風景元素則經簡化,呈各種形式的平面色塊,間並蓄意留出細線,為此期特有之繪畫語言。雖云〈烈日〉,但並未描繪太陽,僅見烈日所致之強烈色彩,各大色塊之不同明度,固因在探索純粹的色彩變化,亦可能暗喻時間所致的色彩改變。
作品﹝一﹞(李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李石人物造型的探索作品,由自然形體的拉長變形,再加簡化,而成枝狀的造型,或可以「以筷子形人物」稱之。此系列的演進尤可見於背景的一貫性,風景元素三分為天空、水面、和前景。有趣的是,李石此時正返回具象風格,如此畫風景元素所呈現者,但在人物造型卻日趨抽象,固然可見保羅‧克利線狀人物造型的影響,亦可見到畫家在抽象和具象間的猶豫。或許畫家意識到此種人物造型已走到抽象演化的終端,但更可能覺得與他此時畫風的走向相左,此類造型遂成廣陵絕響。
香蕉園(李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李石晚年傾向以彩度為畫面訴求重點,筆觸所流露之力量較非其關心。事實上,自台灣光復後,其作品罕有以強烈的筆觸致之者,此畫即屬後者。在李石暢遊異邦後,充滿台灣鄉土風味的香蕉樹反而成為畫家「新的題材」。色彩雖濃厚,但明暗的描繪亦較多,頗能道盡南國的濃艷和香蕉園的層次。強勁的筆觸不但見於厚塗之處,亦見於底端植物和物體之勾勒,在輕鬆中見強勁。畫面多層次的綠固為主體,但香蕉樹幹之棕色亦收相得益彰之效。
風景(李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景隱約可見的仰角屋脊顯示此畫應描繪台灣風景。雖有光線的明暗效果,並以畫中央之光亮處與前景為陰影所籠覆的石牆和其投影為構圖旨趣所在,但並未見大氣感的表現,空間距離遂不彰,故不應冠以印象派之稱。此畫重點在於色彩效果,以含油量少的乾擦和含油量多的透明色層兩種技巧交互運用,造成豐富的低明度,但高彩度的色相變化,顯示李石在色彩的實驗上頗有所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供作燃料的木柴和草料。例:在野外烤肉,愛多尋兜草來用。(在野外烤肉,要多找些木柴乾草來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用作燃料的木頭。例:頭愛燥个正做得用。(木柴要乾燥才可以使用。)
2.形容呆板、不知變通。例:做生理愛較精兜仔,莫恁頭。(做生意要靈活些,不要這麼呆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砍柴、劈柴。例:阿爸這下當在該斫,因為等下愛用大灶炊粄。(父親現在正在砍柴,因為等一下要用大灶蒸年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夫與隱士。南朝宋.謝靈運〈田南樹園激流植楥〉詩:「隱俱在山,由來事不同。」
2.隱於採的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拾柴、撿柴。例:頭擺有兜窮苦人逐日愛去拈來賣。(以前有些窮人每天要去撿柴來賣。)
李石美術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北(附錄-地名-文教處所)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