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3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6.24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漂浮。唐.杜甫〈秋興〉詩八首之三:「信宿漁人還,清秋燕子故飛飛。」
2.尋常的、浮淺的。如:「之交」。《鏡花緣》第七一回:「今日大家在此相聚,總是同年姊妹,非可比。」
3.充滿的樣子。《黃帝內經素問.卷五.脈要精微論》:「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夏日在膚,乎萬物有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呈現出來。如:「這個小孩看到陌生人時,細嫩的兩腮會起兩朵紅暈,十分可愛。」
而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浮淺平淡的言論。如:「演講時必須把握重點,不能而談。」
靈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靈論由拉丁語Anima、Animus而來,其原意有「心」、「靈魂」、「呼吸」及「精神」等含義。早期民智未開,認為宇宙萬物均有靈性。尤其是原始人相信有各種精靈或神力(Mana),或者游離於宇宙,或者依附於人或物體。隨時出沒於世間,可以為人類造福或致禍,因此人敬之祀之,可說是原始宗教之起源。也有人譯為生命主義。
  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B. Taylor, 1832~1917)應用靈論,說明史前時代的宗教與種族社會一體的情形。他的研究中說,史前時代的人,相信山川河流、樹木花草,甚至石頭等都有靈魂與精神。宗教的儀式與目的便是用來祭祀這些精神體與祖先,由祭祀祈福開始。泰勒認為靈論...
愛學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愛學校為十八世紀日爾曼地區學校名,由巴斯道(Johann Bernard Basedow, 1723~1790)所創。巴斯道是漢堡(Hamburg)假髮商之子,學校創於一七七四年,關閉於一七九三年。愛學校之名,原意是根據自然,其想法受到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自然主義的影響。
  為實現其理念,巴斯道於一七六八年提出[向富人及慈善人士說明學校教育重要性及其對公共福利的影響之陳情書](Representations tothe Philanthropists and Men of Wealth Regarding Schools ...
文化測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化測驗旨在避免受試者因文化差異影響測驗的結果,故又稱為無文化影響測驗(culture free test)、跨次文化測驗(cross-subculture test)或文化公平測驗 (culture-fair test)。
  為免除或減少文化差異對智力測驗結果的影響,測驗編製者通常會選取非文字題目,以符號和圖形來測量受試者的認知能力,分析其推理、訊息整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文化測驗大多會從測驗設計或測驗運用等兩方面來避免受試者因文化差異的影響。
  1.測驗設計方面:文化測驗大多以流體智力理論為基礎,重點在評量非語文的關係、了解與推理能力;而傳統...
濫成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江湖的水溢出,四處亂流而造成嚴重的災害。如:「此次颱風所帶來的豪雨,已使低窪地區濫成災。」
2.比喻數量過多而造成災害或不便。如:「臺北市的車輛因過多而濫成災,造成交通擁擠和混亂。」
愛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愛主義指十八世紀後期於德國興起的一種教育運動,由其主要代表人物巴斯道(J.B. Basedow, 1723~1790)所創立的「愛學校」(Philanthropinum)而得名;由此名詞也可看出該運動背後的人道主義(humanitarian)傾向。一般說來,愛主義教育運動的主要理念為:(1)教育目標,宣揚愛思想及人道主義,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幸福、健康、對社會有用及能促進全人類幸福的公民。(2)在教育行政方面,主張由國家管理與監督學校教育,希望能擺脫教會控制與教派間鬥爭的影響。(3)教學內容分為下列幾點:重視軍事體育的訓練,以促進學生的體能發展;要求對兒童實施愛國主義與人類互...
知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知論為康門紐斯(J.A. Comenius, 1592~1670)所提出的計畫,此計畫實即百科知識的建立。康氏的教育學說具有感官主義(Sensationalism)與智論(Pansophism)色彩。康氏浸浴於自然科學初期的樂觀氣氛中,相信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的控制自然主張,以為人定勝天,有了知識就有了征服自然的力量。因此康門紐斯計畫出版一系列能包含世界上所有知識的書籍,建立他的「知論」學校。他欲將當時科學上的發明加以歸類,並要邀集不同領域的專家來從事各領域的撰寫,且希望這一連串的計畫,能在其日後建立的學校中實施。在康氏所設計的六年為一階段的教育計...
兒童的靈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兒童的靈觀,依據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的觀點認為處於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 period)的兒童,對於無生命的物體,都會賦予生命或意識。有關生命的方面,在於問兒童某種東西是否活著;有關意識方面,則問兒童對提及的各種東西能否感受到特定行動的效應,如木材起火了,其感受如何?雨對風的感受又如何?因此,兒童所認定的生命或意識,不限於真正活著的東西,如當人走路時,覺得月亮隨著人亦步亦趨,而當人停下來休息時,月亮也停止不動,是將月亮視為如人一樣有生命、有意識的物體。
  皮亞傑將兒童所具有的生命概念之發展,分成四個階段;其中前兩個階段屬於前...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