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1.726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辨別滋味。通「嚐」。《禮記.曲禮下》:「君有疾,飲藥,臣先嘗之。」
恃才傲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依仗本身有才幹而驕傲,目空一切。[例]這種恃才傲物的人,終究會嚐到失敗的滋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6.細辨滋味。[例]品酒、品嚐、品茗
津津有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形容很有滋味。[例]媽媽的拿手好菜每次都讓全家人吃得津津有味,直呼過癮。
心不在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記》是闡發《儀禮》經義的書。《禮記》本為許多有關於「禮」的單篇文章,內容或言哲理,或論政治制度,或記禮樂器物,或述生活儀節,是儒家的禮學要籍。〈大學〉是《禮記》中的一篇,南宋朱熹,將它由《禮記》抽出,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為之作注,撰成《四書章句集注》。典源此段在說明正心修身的道理。所謂修身在正其心,就是自身有所憤怒、恐懼,或是有所嗜好喜樂、憂患,內心就不能端正。心不在其位,那麼看也像沒看見,聽也像沒聽見,連吃東西也不知道滋味。這就說明了修養自身,在於端正自己的內心。後來《禮記》原文中的「心不在焉」演變為成語,被用來比喻心思不集中。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人必須親身經歷,才能真切的體會事理。如:「讀書滋味如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要自我體會方能領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另、外。如:「別具匠心」、「別開生面」、「別樹一幟」。五代十國南唐.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詞:「翦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宋.司馬光〈與王介甫書〉:「徒欲別出新意,以自為功名耳。此其為害已甚矣。」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吃起來毫無滋味,丟棄又覺得可惜。語本《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比喻東西沒什麼用處,又捨不得丟掉。也作「食之無味,棄之不甘」。
七上八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證悟的人,要隨時把這例子拿來參究,直向內心去求答案。有時會覺得內心紛亂難安,像嘴裡咬到鐵釘一般,毫無滋味,在此當頭,千萬別退卻,因為這是即將體悟的時候。原來佛法緣於我們的心思,如果沒有一切心思,哪需要佛法來度呢?心裡紛亂難安,不就是體悟佛法的機緣嗎?這裡的「七上八下」就是形容心情起伏不定、忐忑不安的意思。 + 「七上八下」也可以用在表示中等的意思,形容普通而不出眾。這種用法也在宋代文獻就可以看到。在趙令畤《侯鯖錄》卷七提到一段故事:宋朝傅欽之在擔任御史中丞的時候,曾經奏章評論劉攽(ㄅㄧㄣ)的姪子仲馮。有一天,劉攽遇見了傅欽之,就說:「我的姪子是不是犯了什麼過錯,以致於讓您要奏章來評論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淚的樣子。《詩經.小雅.大東》:「睠言顧之,潸焉出涕。」《紅樓夢》第二九回:「都低著頭細嚼這句的滋味,都不覺潸然泣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