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STAD)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STAD)(Student Teams-Achievement Divisions)是合作學習最常見的分組教學方法,適用於大多數學科與年級。實施此教學方法可依照學生不同的能力,將學生分為每組四至五人的異質性小組後,教師先進行全班授課,之後依授課後學生的表現,將學生使小組形成小老師帶領組員一起學習的型態,小組成員共同研習並協助同組其他同學學習,教師每週施予測驗,除了以小組整體表現評定學生學習狀況外,也計算學生的個人進步成績,以個人過去的表現為基礎,激發學生為他所屬的小組爭取最多的分數。當小組分數達到某種...
|
拘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固執於個人的想法而不知變通。宋.朱熹〈答陸子靜書〉:「今必如此拘泥,強生分別。」《文明小史》第一九回:「不存拘泥,方好講到自由。」
|
家徒四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四:「話說世間齊眉結髮,多是三生分定,……有那一貧如洗,家徒四壁,似司馬相如的,分定時,不要說尋媒下聘與那見面交談,便是殊俗異類,素昧平生,意想不到的,卻得成了配偶。」
|
推陳出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清史稿.卷一○七.選舉志二》:「(沈葆楨)請選派前、後堂生分赴英、法,學習製造駕駛之方,及推陳出新、練兵制勝之理。」
|
拼圖法第二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拼圖法第二代(Jigsaw II) 由艾洛森(Elliot Aronson)所發展,適用於社會、文學或教具概念性之學科領域。在拼圖法第二代中,將學生分派到異質小組中,並分配每人一小單元或一章節進行研究,而後提供一"專家單",不同小組中研究相同主題者,再組成一個專家小組討論共同主題,經討論後,每個專家回到原小組中介紹自己研究所得。最後的小考,內容涵蓋各主題,故每個專家都有責任指導小組同學精熟學習內容,依據小考得分再匯整成小組得分。拼圖法第二代是由原始拼圖法結合其他小組學習方法所發展出來的,其主要差別在於拼圖法中每位專家部分...
|
心理社會理論_艾里克森(E._Erikso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與佛洛伊德不同,認為人格在5歲以後繼續發展。在他最有影響的著作《兒童與社會》1950年中,他將人的一生分為8個社會心理發展階段。 階段 嬰兒期(出生-18個月)社會心理危機:信任對不信任這個階段母親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否有密切地關心嬰兒的需要並迅速的回應?信任使嬰兒願意讓母親離開視線,而不信任則會使嬰兒甚至終身懷有不安全感。主要問題: 我的環境可信嗎?中心任務: 接受照料正面結果: 信任人與環境自我品質: 希望重要關係: 父母 幼年(18個月-3歲)社會心理危機:自主對羞怯、懷疑排泄訓練可能影響兒童社會關係發展,若父母親...
|
意義學習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整調和」(integrative reconciliation)原則,清楚地講解說明教材內容,幫助學生分辨新舊知識的異同,進而建立整合性的知識整體。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意義學習理論英文關鍵字:meaningful learning theory 參考資料黃政傑著。教學原理,2011年初版,頁34-36,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
標準化測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標準化測驗分數的意義標準化測驗之結果通常須將受試者的原始分數(raw score)依據常模轉化為衍生分數(derived score)才可從中看出數據之意義。(註2) 標準化測驗的優缺點(一)優點1.測驗結果較為客觀.通常施測及評分皆需經過一定程序。2.標準化測驗通常經較為嚴謹的計畫與編制,並建立測驗的信、效度資料。3.標準化測驗可作個體內差異分析。(二)缺點1.當受試背景或特質與標準化樣本不符,此時測驗便不具意義。2.當教學目標與測驗不相符時,測驗亦不適用。3.假若未依照標準化程序實施測驗,則測驗的信度便降低。 參考...
|
合作學習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合作學習是一種有系統、有結構之學習方法,進行方式係依照學生能力、性別等因素,將學生分配到一異質小組中,教師經由各種途徑鼓勵小組成員間彼此協助、相互支持、共同合作,以提高個人的學習成效,並同時達成團體目標。在合作學習中,每個學生不只對自己之學習負責,更要對其他學生之學習擔任共同之責任。合作學習之理由有以下二種:1.合作學習可以促進學生之合作能力,包含合作之知識、技能和情意等方面,而合作正是社會所迫切需要的;2.合作學習可促進全體學生學業上的學習成效,進而培養健康之心理,導正當前教育之缺失。目錄1 教學原理2 教學過程3 模...
|
安置性評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安置性評量(Placement Assessment)是評量學生的起點行為,以確定教師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型態與教學順序等等的計畫安排方向。教師可以利用安置性評量的結果,依據學生的學習表現與需求,評估其特殊性向與能力,決定班級教學的起點,決定是否先行複習舊教材內容,決定選擇何種適當的教材和教法,決定如何將學生分組,或是安排在特殊班級中學習。安置性評量目的在了解學生已達到預期教學目標的程度,以作為教師調整其教學計劃、安排的依據。通常是認知性的評量,評量方式可以是測驗卷、作業、學習單,亦可是課堂上的口頭問答、討論等等。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