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7.821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hacochoerus africanus (Gmelin, 1788)
頭大,頸到背中央有一長而細的鬃毛,之後空一段,再接續到臀部,體毛粗,皮毛黑褐或黑色,臉頰上有一道長稜脊,其上有白毛,雄豬頭側與眼前有症,快跑後時尾巴如旗桿般豎起;頭軀幹長90~150公分,尾長25~50公分,肩高63.5~85公分,體重50~150公斤,雌豬獠牙15.2~25.5公分,雄豬獠牙25.5~63.5公分。
茅利塔尼亞到衣索比亞、那米比亞和南非東部。
棲息在疏林和略有森林的地區,除非在人為干擾的地區,否則為日行性,但會躲入洞穴避敵或育幼,快跑時時速可達55公里,視覺差,但嗅覺與聽覺佳,喜泥浴,食物包括草、根、漿果、嫩樹皮、有時也吃腐肉,進食時常成跪姿,族群密度每平方公里0.2~20隻不等,個體的活動範圍64~374公頃,群居性,一大群內又可分小群,小群內有4~16隻個體,由雌豬和小豬組成,雄豬通常單獨活動,只有在生殖季加入群內,大群中的小群活動範圍重疊,共享資源;交配季在雨季開始的4~5月,小豬在乾季出生,懷孕期150~175天,一胎1~8仔,通常2~3仔,出生時體重400~900公克,50天開始跟隨母豬活動,21週斷奶,母豬再次生產時會暫...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偶蹄目(Order Artiodactyla)
豬科(Family Suidae)
中華海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華海星Pentaceraster chinensis屬於瘤海星科Oreasteridae,為大型海星,具5隻腕,腕的末端微微翹起,輻長(R) /間輻長(r) = 127mm / 41mm,67mm / 24mm,腕的切面略呈三角形。腕基部的上緣板和背板呈7縱列。體盤的背板呈網狀排列,皮鰓區明顯。骨板及刺狀結的表面密佈顆粒體,腹板顆粒體較大。初級輻板明顯,凸起呈鈍刺狀。上緣板生有鈍刺的區域侷限在間輻區,但腕部的下緣板均長有鈍刺。第1溝棘8~9個一組,第2溝棘4~6個一組,後面有3~4個大顆粒體。動物生活時紅棕色,乾標本呈淡棕色。

亞洲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態特徵】   

雌蛛體長約6~8 mm。背甲近圓形,黃褐色、褐色、綠褐色或黑褐色;胸部中窩上有一條黑褐色短縱帶,亞側緣具有複雜斑紋形成的一條縱帶。頭部隆起,中窩縱向,頸溝和放射溝明確。八眼排成二列,位於隆起的頭部前方,前後眼列均強後曲,前中眼最大,其次為後中眼,前側眼最小。 胸板黃褐色。上顎基部有白毛。步足 細長,灰褐色或褐色,具有黑褐色橫 帶。除第III步足僅有一節跗節外, 其餘各步足具有二節,與其他科的蜘 蛛不同。腹部略呈五角形,後方較寬 ,與薩氏長蛛(Hersilia savignyi)不 同。腹部上面具有複雜的黑褐色斑紋 。腹部下面灰褐色,在絲和書肺間 有...
絨皮鮋(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ploactis aspera (Richardson, 1844)
體延長為長紡錘形,略側扁。頭稍小,背緣微斜近似直線狀,頭上有鈍突起而無尖棘;前鰓蓋骨有5鈍棘。口甚斜,腭骨無齒。體無鱗,有許多絨狀小突起。背鰭起點在眼後緣上方,硬棘短弱,第三至第四硬棘間有一大凹刻,軟條部末端與尾鰭相連;臀鰭稍長,無顯著的硬棘;胸鰭中大,無游離鰭條;腹鰭小,僅1硬棘,2軟條。體一致為黑褐色,體側上半部散在小黑點,各鰭色暗。最大體長可達10公分。
日本、台灣及南中國海域。
主要是棲息於砂質底或礁砂混合區,游泳能力差,一般皆以偽裝伺機捕食甲殼類。
小型魚類,不具任何經濟價值,不是常見之魚類。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鮋目(Order Scorpaen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鮋亞目(Suborder Scorpaen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絨鮋科(Family Aploactinidae),Velvetfishes
扇蟹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頭胸甲橫卵圓狀或六角形,表面佈滿狀突起;頭胸甲前側緣圓弧形,齒突列生;額緣有二圓葉或三齒,略為下傾;第一觸角斜褶;左右螯足不等大,表面有刺或葉狀突起,兩指端點為匙狀或尖形;化石紀錄至少可溯至第三紀始新世晚期。
狄氏襟海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狄氏襟海葵Anthopleura dixoniana個體大小約為6~8mm。本種特徵是口盤邊緣(襟部)有特化的(marginal spherule in Carlgren 1949; acrohagi in Stephenson 1928)、體柱具有(verrucae)、軀幹前後隔膜(mesentery)數相同、具多口道溝(siphonoglyph),每一口道溝有一對定向隔膜(directed mesentery)相連。生殖方式包含有性生殖與無性生殖兩種。常大量出現於高潮區礁石上。 為熱帶區域種類,已知的分布地點除台灣以外,還包括澳洲的托雷斯海峽(Torres Srait),馬爾地夫群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猴類臀部上的紅色硬皮,裸露在外,不長毛。也稱為「髀骶」、「臀胝」。
尾蝎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蝎虎是軀幹長約4到6公分,最大全長可達13公分,身體主要由黑色、褐色、灰色或白色所構成,而且顏色會隨著環境而加深或變淺。體背除了有較細小的粒鱗,還有許多較大型的鱗,尾部有許多櫛刺狀的鱗片,而深淺不一的鱗片也形成體背的縱線或是由頸部延伸到尾部規則分布的斑塊。四肢指下有單列指瓣,且第一指有爪。蝎虎是以卵生方式生殖的壁虎,一次會產下兩枚卵,但卵殼間並不相連。
大棘板機魨或圓斑鱗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anthidermis maculatus (Bloch, 1786)
體卵型;尾鰭雙月型;體為棕藍色;幼魚體為藍黑色佈滿小白斑;體長可達30公分。
日本、台灣、菲律賓、印度--西太平洋、印度洋熱帶海域。
幼魚常游息於海草間,成魚屬大洋性魚類,體側有白斑,當被捕獲或死亡時,白斑常會消失。
供觀賞。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魨目(Order Tetraodont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魨亞目(Suborder Tetraodont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板機魨科或鱗魨科(Family Balistidae),Trigger Fishes
鱗魨上科(Superfamily Balistoidea)
柄魔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單葉或偶雙生,小葉片倒卵形,長橢圓形,卵圓形或橢圓形,先端漸尖, 軸具翼;葉柄表面具粗糙狀突起。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