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60.532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移風易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故清明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還象風雨;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姦,百度得數而有常;小大相成,終始相生,倡和清濁,迭相為經。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荀子.樂論》。〔參考資料〕 《荀子.樂論》故先王貴禮樂而賤邪音。其在序官也,曰:「修憲命,審誅賞,禁淫聲,以時順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亂雅,太師之事也。」墨子曰:「樂者,聖王之所非也,而儒者為之,過也。」君子以為不然。樂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詩經.大雅.抑》:「取譬不遠,昊天不忒。」漢.許慎〈說文解字序〉:「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
王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山中闃寂無人,祇是偶爾聽到一陣人語的聲響,相反相成,更增加了山中的靜趣,一縷夕陽的返光透過深林密枝,照射在青苔之,上更襯托出環境的幽美,反景以逆筆得趣。作者就沉浸在這樣靜謐的氛圍中,長久體味著寧靜的趣味。詩人意在寫靜,攝取了兩個極微的動態:空山人語和夕陽返,這一瞬間的動感又在出無限的靜意。 《竹里館》 (輞川集第十七首)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輞川絕句多從客體著筆,描寫環境的空幽。這首全從主體入手,寫人與大自然獨處的樂趣。作者坐於叢深處,彈...
心平氣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左傳.昭公二十年》齊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臺,子猶馳而造焉。公曰:「唯據與我和夫!」晏子對曰:「據亦同也,焉得為和?」公曰:「和與同異乎?」對曰:「異。……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清濁、大小、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詩》曰:『德音不瑕1>。』今據不然。君所謂可,據亦曰可;君所謂否,據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注解〕 (1) 德音不瑕:德音是沒有瑕疵的。出自《詩經.豳風.狼跋》。瑕,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小孩額前垂下的頭髮。如:「黃髮垂髫」。晉.陶淵明〈祭程氏妹文〉:「我年二六,爾纔九詅,爰從靡識,撫髫相成。」
言人人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文人人殊注音︰ㄨㄣˊ ㄖㄣˊ ㄖㄣˊ ㄕㄨ漢語拼音︰wén rén rén shū釋義︰各人的文采不同。見「言人人殊」條。 01.明.王禕〈文訓〉:「雖其文人人殊,而其於道未始不有明焉,譬猶水火相滅亦以相生,和敬相反亦以相成。」 參考詞語︰志人人殊注音︰ㄓˋ ㄖㄣˊ ㄖㄣˊ ㄕㄨ漢語拼音︰zhì rén rén shū釋義︰各人的志向不同。見「言人人殊」條。 01.清.錢泳《履園叢話.卷八.譚詩.總論》「詩言志也,志人人殊,詩亦人人殊,各有天分,各有出筆,如雲之行,水之流,未可以格律拘也。」
魚幫水,水幫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相輔相成,各蒙其利。如:「他們兩人合作,一人主內,一人主外,可說是魚幫水,水幫魚。」
除法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也須提供充分的題目來讓學生熟悉除法的運用,並且要運用中文的應用問題搭配數字符號的算式,兩者間來相輔相成,使得學生充分了解除法之運用與意義。(註2)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除法教學英文關鍵字:Division teaching 參考資料註1吳新華/著。數與計算的啟蒙,1992年初版,頁384-386。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註2劉秋木/著。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1996年初版,頁345-350。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訪問調查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可依據研究結果建立科學上的概括原則;就其適用之順序,與適合研究前期以建立假設之非結構性訪問,具相輔相成之作用。 半結構性訪問(Semistructured Interview)訪問者最初向受訪者發問一系列結構性問題,然後為做深入探究,採開放式問題,希望獲得更完整之資料。半結構性訪問之優點,乃在具備合理客觀性,並允許受訪者充分反映己見,故在教育領域格外適用,可獲得較有價值之資料,當然為避免訪問者之偏見與真正能探求重要觀點,訪問者宜接受更多訓練,以以習得訪問所需之高度技巧。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訪問調查英文關鍵字: inte...
問題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己解決。4.解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問題時,學者多贊成使用歸納法,排拒演繹法。事實上此二方法若能相輔相成,更能發揮教學效果。5.此教學法使用之範圍相當廣泛,不僅是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均可使用,甚至人文學科中,許多重要問題的謀求解決,也多仰賴問題教學法。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問題教學法英文關鍵字: Question-Finding Teaching Method 參考資料 高廣孚/著。教學原理,1988年初版,頁272-278。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