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01.993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孟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孟子,為戰國時代著名的儒家大師,他與荀子分執性的善惡兩論,繼承並發揚孔子的學說。孟子名軻,山東人,是子思的弟子,曾做過齊卿。孟子提倡仁政,主張民貴君輕,有鮮明的民本思想。而其思想言行都收在《孟子》一書中,辭章由以氣勝,曾自言:「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影響後代氣與文學的關係。孟子語言的犀利,智思的精妙,使其文章與人一種氣勢縱橫的美感,於歷代的哲理散文中熠熠生光。
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性理之學。宋儒釋經,以傳道自命,重疏義理,兼談性命,為與禪學、道教相結合所產生的學派。理學衰於元,而復興於明。王守仁承繼陸九淵之學而光大之,但其後只知言心言性,而疏於力行,流於空談。也稱為「道學」、「性理學」、「宋學」。
消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使用或消耗財物。《宋書.卷九四.恩倖傳.徐爰傳》:「比歲戎戍,倉庫多虛,先事聚眾,則消費糧粟。」唐.姚合〈答竇知言〉詩:「金玉日消費,好句長存存。」
盡所欲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暢所欲言」。見「暢所欲言」條。01.宋.黃庭堅〈與王周彥長書〉:「異日,將以我為知言也。紙窮不能盡所欲言,惟高明裁。」(源)02.宋.朱熹〈答范文叔書〉其二:「去歲相見不款,未得盡所欲言,至今為恨耳。」
養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語本《孟子.公孫丑上》:「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本指涵養正直剛大之氣。宋以後經理學家提出,成為儒者的修養功夫之一。漢.王充《論衡.自紀》:「養氣自守,適食則酒。閉明塞聰,愛精自保。」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養氣》:「昔王充著述,制養氣之篇,驗己而作,豈虛造哉!」
牛之一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微不足道。《三國志.魏書.卷三.明帝紀》裴松之注引《魏略》曰:「臣知言出必死,而臣自比於牛之一毛,生既無益,死亦何損?」《周書.卷三九.杜杲傳》:「長湖總戎失律,臨難苟免,既不死節,安用以為?且猶牛之一毛,何能損益。」也作「九牛一毛」。
足履實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康節唱酬甚多,具載《擊壤集》。公嘗問康節1>曰:「某何如人?」曰:「君實2>腳踏實地人也。」公深以為知言。至康節捐館,公作挽詩二章,其一曰:「慕德聞風久,論交傾蓋新。何須半面舊,不待一言親。講道切磋直,忘懷笑語真。重言蒙蹠實,佩服敢書紳。」記康節之言也。康節又曰:「君實九分人也。」其重之如此。後公以康節之故,遇其孤伯溫甚厚。 〔注解〕 (1) 康節:邵雍(西元1011∼1077),字堯夫,宋范陽人。精先天象數之學。寓洛四十年,稱所居為「安樂窩」,卒諡康節。著有《先天圖》、《皇極經世》、《漁樵問答》、《伊川擊壤集》等。 (2) 君實:司馬光(西元1019∼1086),字君實,宋陝州夏縣涑水鄉...
腳踹實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康節唱酬甚多,具載《擊壤集》。公嘗問康節1>曰:「某何如人?」曰:「君實2>腳踏實地人也。」公深以為知言。至康節捐館,公作挽詩二章,其一曰:「慕德聞風久,論交傾蓋新。何須半面舊,不待一言親。講道切磋直,忘懷笑語真。重言蒙蹠實,佩服敢書紳。」記康節之言也。康節又曰:「君實九分人也。」其重之如此。後公以康節之故,遇其孤伯溫甚厚。 〔注解〕 (1) 康節:邵雍(西元1011∼1077),字堯夫,宋范陽人。精先天象數之學。寓洛四十年,稱所居為「安樂窩」,卒諡康節。著有《先天圖》、《皇極經世》、《漁樵問答》、《伊川擊壤集》等。 (2) 君實:司馬光(西元1019∼1086),字君實,宋陝州夏縣涑水鄉...
足踏實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康節唱酬甚多,具載《擊壤集》。公嘗問康節1>曰:「某何如人?」曰:「君實2>腳踏實地人也。」公深以為知言。至康節捐館,公作挽詩二章,其一曰:「慕德聞風久,論交傾蓋新。何須半面舊,不待一言親。講道切磋直,忘懷笑語真。重言蒙蹠實,佩服敢書紳。」記康節之言也。康節又曰:「君實九分人也。」其重之如此。後公以康節之故,遇其孤伯溫甚厚。 〔注解〕 (1) 康節:邵雍(西元1011∼1077),字堯夫,宋范陽人。精先天象數之學。寓洛四十年,稱所居為「安樂窩」,卒諡康節。著有《先天圖》、《皇極經世》、《漁樵問答》、《伊川擊壤集》等。 (2) 君實:司馬光(西元1019∼1086),字君實,宋陝州夏縣涑水鄉...
心正氣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心平氣和」。見「心平氣和」條。01.唐.權德輿〈叔父故朝散郎華州司士參軍府君墓誌銘序〉:「故祕書包公謂公內外脩理,心正氣和,君子以為知言。」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