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48.101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孟子註疏解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趙 岐注 宋孫奭疏 宋嘉泰間兩浙東路茶鹽司刊元明遞修本   經學是傳統文化的源泉,歷來有不少先賢作了許多考釋注疏的工作,在印刷術尚未發明使用之前,這些經籍註疏的著作都仰賴手抄,及至五代後唐明宗時,宰相馮道始建議利用唐以來民間發明的雕版印刷術,由國子監雕梓群經。當時所刻的群經,以唐開成石經的經文為範本,再取六朝以來經注本之注文附入,並不及義疏,因只有經注而無義疏,所以是單注本。至於群經義疏之雕梓,約始於宋太宗端拱元年﹙988﹚,但僅刻印義疏,不附經注文字,被稱為單疏本。由於去今久遠,加以戰亂兵燹:五代監本群經,早已不見蹤影,宋代單疏本群經,遂成為存世最早的經書出版品,然傳世絕少,有如鳳毛麟角。   單疏本群經,閱讀時需持經注本對照,甚不方便,到了南北宋交替之際,便有群經注義疏合刻本的誕生,負責出版的機構是兩浙東路茶鹽司,三山黃唐曾主其事,故稱為「黃唐本」,又因各書每半葉八行,也被稱為「八行本」。八行本群經注疏,謹守單疏本的刻書精神,內容錯誤既少,復為群經刻印史中,上承單疏本遺規,下開注疏合刻之先河,因而特別受到學界的尊崇,清代學者阮元即譽為天下第一善本。   本書亦為八行本群經注疏合刻本之一,刻於宋寧宗嘉泰年間,書版於元明兩代曾加以修補。全書分為十四卷,每卷並分上下。宋版原刻,點畫嚴整,字無俗體,校勘精審;元季以後修補者,字稍近匠體,不若原刻矜慎,惟尚不失出自良工之手。八行本群經傳世可考者只有六種,是本為其中之一,且筆墨精審,版式寬大爽朗,由上可見北宋監刻諸書之遺範,下足以校正後來各本之訛謬,實為稀世之珍本。
孟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戰國時孟軻。參見「孟軻」條。
2.書名。孟軻撰,由弟子輯錄而成,七篇,十四卷。有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朱熹集注,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
孟子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孟子西元前(372~289),名軻,戰國鄒人,後世對其生卒年之說頗有歧異,普遍認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西元前372),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西元前289)。孟子生來就具有良好的稟性,父親早逝,由賢母教養長大,「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等故事,傳誦至今不絕。長大之後,受業於孔子之孫子思(或說受業子思之門人),專治儒術,精通五經,尤其擅長〔詩〕、〔書〕兩經,在〔孟子〕書中,經常引用這二經的文字來表達他的意思。
  孟子生長的時代,就政治環境而言,正是周室衰微、教化陵夷、諸侯放恣、民不聊生的混亂時期。諸子百家競起各立門戶,各談各的主張,處士們也常發出違背正道的謬論,社會現象表現出崇尚功利,...
孟子字義疏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孟子字義疏證〕一書為清儒戴東原的力作。東原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奉召入都充四庫纂修官,所校官書皆天文、算法、地理、水經、小學、方言一類,即東原初入京時所由見知於時賢的所謂「度數」(漢學),而非「義理」(宋學)。〔孟子字義疏證〕一出,世人始知東原亦深於義理。唯東原之論義理與宋儒不同之處,在於義理存乎故訓,故訓當本漢儒,而以周、秦諸子為旁證。其治經初似頗受惠棟之影響;唯惠氏一派以尊古守家法為究竟,以古今為是非之標準,認為「凡古必真,凡漢皆好」,是純粹的漢學派。然東原雖亦認為義理不得鑿空於古經之外,唯其用心則常在會諸經而求其通。即惠棟治經求其古,東原治經求其是;東原治經主從字義、名物、度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8.對男子的美稱,多指有學問、道德或地位的人。如:「孔子」、「孟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兄弟姊妹中排行最大的。《說文解字.子部》:「孟,長也。」《左傳.隱公元年》:「傅惠公元妃孟子。」唐.孔穎達.正義:「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長幼之別字也。」
2.孟子或《孟子》一書的簡稱。如:「孔孟」、「論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獲、取。與「失」相對而言。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孟子.告子上》:「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用於句中的賓語倒裝。《孟子.告子上》:「使奕秋誨二人奕,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奕秋之為聽。」《荀子.禮論》:「故人苟生之為見,若者必死;苟利之為見,若者必害。」
2.替、給。如:「為民服務」、「為國增光」。《孟子.離婁上》:「為叢敺爵者,鸇也;為湯、武敺民者,桀與紂也。」唐.杜甫〈客至〉詩:「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將。《詩經.豳風.七月》:「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孟子.梁惠王下》:「克告於君,君為來見也。」
杯水車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一杯水去撲滅一車木柴所燃起的火。語本《孟子.告子上》:「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比喻無濟於事。《鏡花緣》第一○回:「就是平日有些小小靈光,陡然大惡包身,就如杯水車薪一般,那里抵得住!」也作「杯水輿薪」。
揠苗助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時宋國人因他種的苗未長高,而用手將它拉高,結果苗卻反而枯死了。典出《孟子.公孫丑上》。比喻為求速成而未循序漸進,結果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宋.呂本中《紫微雜說》:「學問功夫全在浹洽涵養蘊蓄之久……非如世人強襲取之,揠苗助長,苦心極力,卒無所得也。」也作「拔苗助長」。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