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284.889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印度思想中的世界創造原理。為梵語brahma的音譯。古印度婆羅門教認為梵是無所不在的最高實體,修行者最終極的目的就是與之合一。將其神格化則成為宇宙間最高的神,佛教將其歸為天界中的一類。
德行倫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行倫理學(virtue ethics)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是一種目的論的倫理學,揭櫫人生以追求幸福或至高善為終極的目的,重視人生價值的全面實現或完成,因此他的倫理學也被稱為「幸福論」。這個幸福只有在個人本有能力,本性的潛能都得到全面的開展時,所謂德行,就是個人本有能力的卓越化與良好人際關係的滿全,德行是幸福人生的核心,兒童應該從小就接受道德訓練,對人生的要求作出回應。他認為,只有藉由不斷行善,才能變成有德的人。我們一般談到道德教育,多半是指稱品格教育,追根溯源,實可歸功於亞里斯多德。亞里斯多德和中國儒家一樣都提倡中庸之道...
生命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珍惜家人、重視友誼並熱愛所屬的團體。尊重大自然並養成惜福簡樸的生活態度。會思考生死問題,並探討人生終極關懷的課題。能立志做個文化人、道德人,擇善固執,追求生命的理想。具備成為世界公民的修養(註2)。<p> 中英文關鍵字中文關鍵字:生命教育英文關鍵字:Life Education 參考資料註1.廖慧雯(2012)。生命教育課程對高中生生命態度影響之研究,頁7-8。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縣。註2.曾愛媛(2010)。九年一貫生活學習領域教科書生命教育相關內容分析探究,頁10-11。國...
理想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都依賴著宇宙心靈或神,就如柏拉圖所認為的,所有物質都是某種永恆的觀念或形象的不完善複製品。因此實體在終極上是可以與沒有意識的精神原則相一致。人性也是精神實體,心靈是比肉體更根本,肉體依附心靈,因為心靈是解釋一切的法則,是思考的主體,只有人的心靈對環繞的世界產生問題,面對問題而尋求解決。人類自我是以智力擴充其領悟宇宙心靈的真理,以其意志建立以宇宙完善為人格的崇高理想。這種智力和意志都是人類心靈的功能,可見人類心靈的偉大,所以又成為唯心主義。所以賀恩解釋宇宙是智力和意志的表現,世界的實質就是心靈的性質,物質是靠心理狀態來解釋...
死亡本能(Thanatos)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轉變為指向別人,於是產生攻擊他人等其他客體的形式。死亡本能的奮力介入,可視為朝向當前狀態的解體。它的終極目的,是要導向生命較為初期的存在,達到本身開始前所處的狀態,此即死亡所表徵的「無生命狀態( inanimacy )」。就其本身言,死亡本能將因而導致個體平和地放開生命;而佛洛依德相信,生命的內在破壞者,是永遠跟吾人在一起,並作為我們構成( make-up)的部分。我們只能藉外化( externalising )死亡本能,藉此存活我們朝向死亡的驅力,然後以此產生一種衝力解組並破壤其他的存有狀態。在生命結束時,種種本能終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胸膛、懷抱。如:「胸臆」。唐.杜甫〈哀江頭〉詩:「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
涅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修行者的終極理想。為梵語nirvāṇa的音譯。意譯為滅、滅度、寂滅。指滅一切貪、瞋、痴的境界。因為所有的煩惱都已滅絕,所以永不再輪迴生死。涅槃並非死時才能證得,肉身尚在者稱有餘依涅槃,肉身已死者稱無餘依涅槃。一般也用來尊稱出家人去世。唐.李華〈荊州南泉大雲寺故蘭若和尚碑〉:「報年之限,涅槃之時,同於如來。」也作「寂滅」、「圓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失時。如:「蹉跎」。《文選.阮籍.詠懷詩一七首之八》:「娛樂未終極,白日忽蹉跎。」
關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執導電影):由狄龍飾演《赤壁 (電影)|赤壁》(2008年,吳宇森執導電影):由巴森飾演台灣電視劇《終極三國》(2009年):由胡宇崴飾演《三國 (電視劇)|三國》(2010年,中國大陸電視劇):由於榮光飾演《關雲長 (電影)|關雲長》(2011年,麥兆輝、莊文強執導電影):由甄子丹飾演 傳說俚語在關羽家鄉解縣,傳說關羽本名馮賢,生在有文化教養的農家,青少年時期在家習文練武兼作農事,娶胡氏為妻,更在178年五月十三生了關平。大約在關羽24歲的時候,即183年,因斬殺惡豪呂熊而逃離家鄉至幽州涿郡,並改姓為關。於明朝時,仍有...
康米紐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二)泛智論:指全面或廣泛的學習,處處皆學問。 思想重點(一)人性論:受到基督宗教的影響,認為人終極目標在於求得永生,並且透過知識的不斷精進,使靈魂和身體相配合,反對了天主教「肉體是靈魂的監獄」之看法。(二)知識論:基於「泛智」的哲學觀念,希望嬰孩在六歲以前,要了解各種知識的概略,主要途徑為透過感官的實物教學。 教育觀1. 教育目的:希望獲致和平、安詳、康樂的幸福社會。2. 教育主張:受到基督宗教的影響,認為人是由上帝創造,因此人皆有相同的價值,所以主張人人皆有受教育的權力,無論貧窮、階級、性別…等,因此設計了全民入...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