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深思熟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三思而行,深謀遠慮反義:心血來潮,不假思索,輕舉妄動辨似: 「深思熟慮」及「深謀遠慮」都有思考深入的意思。 「深思熟慮」側重於考慮慎重而仔細;「深謀遠慮」側重於計畫周密,慮事深遠。 深思熟慮 深謀遠慮 辨似例句 ○ ㄨ 他聽取組員的意見,再經過~,終於作出了決定。 ㄨ ○ 幸好有張經理的~,奠好根基,公司才能在這一波波經濟不景氣的浪濤中屹立不搖。
自食其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據《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上》記載,漢文帝時,賈誼見到人民紛紛棄農從商,擔心將來造成糧食不足的問題,於是向文帝力陳農業是立國的根本,朝廷應當鼓勵人民從事農耕,使每個人都能憑藉自己的力量養活自己,讓那些從事工、商等末技及游蕩不務正業的人從事耕種,這麼一來就會有充足的存糧,人民就能安居樂業,國家富強安寧,而不至於像現在這樣生活在危懼之中。漢文帝聽取賈誼的建議,就開闢籍田親自耕種,勸導人民務農。「自食其力」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憑藉自己的力量養活自己。
立即性技巧(immediacy)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能是變得安靜或是怪怪的。他們可能覺得被誤解或受傷害,並且不再來晤談。2. 中等程度幫助-個案的反應是聽取回應,但沒有繼續分享他們的想法或感覺。3. 具有幫助-當立即性技巧適用時,個案會承認互動的一些原因,並且針對回應進行對話。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立即性技巧英文關鍵字:immediacy 參考資料1. 樊雪春、樊雪梅、凃冠如、樊蓉(2009)。諮商輔導學辭典。台北:五南。p.972. Clara E. Hill (2006). 助人技巧:探索、洞察與行動的催化(林美珠、田秀蘭合譯)。台北市:學富文化。p. 2723. ...
霍桑實驗學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面談計畫實驗(Interview Program):由組織的高階人員,分別與成員舉行會談,聽取他們對組織的意見,如此經過二年(1928~1929)面談兩萬一千位成員之後,發現凡經過面談後的成員,大多數的工作績效和士氣都比以前提高。究其原因有三:面談可以減少成員的緊張與不滿的情緒。面談可以滿足部屬的參與感。面談可以發現成員的慾望和要求,作為改進管理的參考。   3.電話總機配線實驗(Bank Wiring Room Experiment):這個實驗從一九三一年開始,共有十四個員工參與,結果發現:實驗對象自然形成兩...
言人人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史記.卷五四.曹相國世家》載,漢朝初年,天下安定不久,封為齊王的劉肥正值少壯,想要大展身手有一番作為,於是相國曹參就召集地方上的長老和儒生,請教安民的方法,結果「言人人殊」,也就是每個人的見解都不同,這讓曹參很傷腦筋,不知道應該聽取哪個人的意見才好。後來「言人人殊」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原文摘出,用來指對同一件事各人所言不同。
穩如泰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任郎中。吳王心懷不軌,意圖反叛,枚乘不贊成,於是上書吳王,加以勸諫。在諫書中,枚乘提到:「您要是能夠聽取忠臣的話,一切禍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去做,那是比累積的雞蛋還要危險,比登天還要艱難。如果能改變意圖,比翻轉手掌還容易,也能使您比泰山還穩固。」但劉濞執迷不悟,枚乘於是離開吳國。
一言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為商店掛的匾額,表示買賣公平、不二價。後比喻領導作風不民主,不能聽取他人的意見,一個人說了就定案。如:「如果老是搞一言堂,那麼開會還有什麼意義呢?」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詩經.大序》:「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指提意見的人即使提得不正確也是無罪,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說的缺點也可以引為警戒。唐.白居易〈與元九書〉:「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言者聞者,莫不兩盡其心焉。」
考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第二步許多學區變得畏縮不前。弗耶捷諾認為學區應提出合理的工作說明和挑戰標準,並且在這樣做時,要廣泛聽取教師、學生、社區成員及領導的反饋意見。而且,他認為,「學區必須制定篩選方案和標準化的排列系統,依此挑選者能夠系統地根據預先規定的標準評定每位候選人的檔案材料。」那些模範的學區讓審查者公正地評定每位候選人,為此,審查者設計了數字編碼,給每個候選人的申請和證件材料編上碼。在學區有效地處理重要的初始階段工作後,看來誰來考察也是一個重要問題。在考察委員會中吸收教師、校長、學生家長,甚至學生參加是向「小集團思想」的弊端作抗爭的方...
出師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出師表》分為《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兩篇,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兩次北伐(227年與228年)曹魏前,上呈給後主劉禪的奏章。《前出師表》作於建興五年(227年),收錄於《三國志》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諸葛亮北伐的決心。他在表中告誡後主要「親賢臣、遠小人」,多聽取別人的意見,為興復漢室而努力。蘇軾評《出師表》“簡而盡,直而不肆。《後出師表》作於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在文中表示為了國家,決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深刻地表現了諸葛亮對國家的忠心耿耿。其中有“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經...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