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1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2.493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枕戈待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明.王世貞《鳴鳳記》第三齣:「上廑宵旰之憂,下混華戎之辨,誠臣子枕戈待旦之時也。」
吳牛喘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類似事物而過分害怕驚懼。也用來形容天氣酷熱。在《世說新語》中有一個關於「吳牛喘月」的故事。晉武帝的臣子滿奮很怕冷,有一次他看到琉璃窗外頭的寒冷景象,即使知道琉璃窗很厚實,不會透風,仍不由得打起寒顫。武帝看到了就笑他,滿奮便很不好意思地回答:「我像吳牛一樣,只要見到了月亮就會氣喘吁吁。」
同仇敵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同仇,一致對付仇敵。參見「同仇」條。敵愾,抵禦所惱恨的人。參見「敵愾」條。同仇敵愾指共同抱著憤恨心情,齊心同力抵抗敵人。清.梁章鉅《歸田瑣記.卷五.訥親》:「金川雖云小醜,而老師糜餉,克捷無期。凡在臣子,皆有同仇敵愾之念。」
矯枉過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年,復仇心切的伍子胥命令兵士們挖開楚平王的墳墓,鞭笞屍骨。後人評論這件事情,認為:「兒子為父親復仇,臣子討伐逆賊,本來是發自至誠之舉,但是伍子胥的做法已經超出常理,反而不合乎中庸之道了。」後來「矯枉過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原文的「矯枉過直」演變而出,用來指人糾正偏差超過適切程度,反而不符合中庸之道。
刎頸之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他怯懦的行為感到不滿,引以為恥,紛紛求去。這時藺相如才解釋說:「我敢公然地在朝廷上叱責秦王和羞辱他的臣子,又怎麼會怕廉將軍呢?只是想到秦國之所以至今不敢出兵攻打趙國,是因為對我們兩個人有所顧忌。如果我們互相爭鬥,有任何一方傷亡,都可能會使國家遭致兵禍。國家的安危當然重於私人的恩怨,所以我才會不斷地忍讓啊!」後來這番話傳到廉頗耳中,讓他覺得非常慚愧,於是脫了上衣,背負著荊條,親自到藺相如家認錯,請求原諒。寬宏大量的藺相如並不怪罪他,反而與他結交,兩人從此成為生死與共的好朋友。後來原文中的「刎頸之交」就用來比喻可同生共死的至交好友。
車水馬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馬皇后是東漢名將馬援的女兒,漢明帝時入宮為妃,後來被冊封為皇后。至明帝之子章帝繼任皇位,尊稱馬皇后為太后。漢章帝對馬太后非常尊重,並想分封官爵給太后的兄弟,一些臣子們也都上書給馬太后,慫恿她答應。但太后卻堅決不同意,她說:「我的一些兄弟,對於國家並沒有什麼重大的功勞。」並且頒下詔書說:「我貴為一國的皇后,身上穿的是粗帛雜絲做成的裙子,所吃的東西不求美味的食物,身邊的人,也都沒有佩戴一些薰香的飾品。之前我回娘家,看到去我外家拜見請安的人往來不絕,如車水馬龍般。當時努力的抑制自己,不責備也不生氣,但是從此以後,就不再給外家親戚們生活上的補助,希望他們能因此醒悟改過。」後來「車水馬龍」這句成語就從這...
悲天憫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賢,則固畏天命而閔7>人窮也,惡8>得以自暇逸乎哉? 〔注解〕 (1) 爭臣:能直言規勸國君過錯的臣子。 (2) 禹:姓姒氏,號禹,夏代開國的君主。因平治洪水有功,受舜禪讓為天子,世稱為大禹。在位八年而卒,傳位於子啟,而開君主世襲之制。 (3) 孔席不暇暖:孔子總是席子都還沒坐暖,就起身去忙別的事。暇,空閒。見「席不暇暖」。 (4) 墨突不得黔:墨子在新住所的煙囪都還沒被燻黑前,就離開到別的地方去繼續工作。突,煙囪。黔,黑。見「墨突不黔」。 (5) 安佚:安逸。佚,放縱的,通「逸」。 (6) 陽子:陽城(西元736∼805),字亢宗,唐定州北平人。幼家貧不能學,乃為集賢院寫書吏,竊...
殫精竭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欄杆折毀,仍大聲地說出諫言。事過之後,有人要更換折斷的欄杆,成帝命人將其保留,用以表彰這位忠貞剛直的臣子。白居易藉此事讚美皇上有納諫之心,更明言臣子有直諫之務,故云:「賤臣得不有犯無隱,以副陛下納諫之旨乎?殫思極慮,以盡微臣獻言之道乎?」意指皇上既有納諫的心,為人臣者當然一定要竭盡心力地提供建言,不可有所隱瞞。後來「殫精竭慮」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竭盡精力與思慮。
咬文嚼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或見於元.喬吉〈小桃紅.瓠犀微露玉參差〉曲。 (2) 不緊:要緊。 (3) 重臣:身負國家重任的臣子。 (4) 諍子:能直言規勸父親的兒子。諍,音ㄓㄥ。 (5) 情取:落得、取得。〔參考資料〕 元.喬吉〈小桃紅.瓠犀微露玉參差〉曲(據《全元散曲》引)瓠犀微露玉參差,偏稱烏金漬。斜抵春纖記前事,試尋思,風流漫惹閑唇齒。含宮泛徵,咬文嚼字,誰敢嗑牙兒?
唯唯諾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唯唯諾諾」的「唯」與「諾」都是用來摹擬應答聲音的詞。《韓非子.八姦》中論述臣下引人作惡成姦的八種伎倆,其中一種稱為「在旁」,這種臣子包括善於逗笑的戲子、矮人,或是在主人身邊侍奉的親信,主子都還沒開口,還沒差遺他們,便一味奉承地連聲答應。他們擅長於揣測,可以從主子細微的表情和神色去猜想他的心意。韓非子認為這種「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諾諾」的人,總是非常順從,從不違背主子的心意,但這樣反而容易迷惑心志,使人無法分辨真假與是非,為人主者不可不察。後來「唯唯諾諾」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順從而無所違逆。「唯唯」與「諾諾」四字連用,更能描摹出不加思索,連聲稱是的依順模樣,如《醒世恆言》卷二:...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