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3.113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天經地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不移至理、理所當然、金科玉律、至理名言
紮根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論。在資料分析後,運用歸納與演繹形成初步理論,再繼續分析其他立意抽樣出的樣本,並持續修正理論模型,直至理論飽和為止。)、形成理論飽和。文獻比較:導出的理論與既存的文獻作比較(如果推導出來的理論和文獻有些衝突,這樣比較修正,有助於提升整體研究構想的改進,進而提升內在效度;若是和文獻符合,這樣的比較則也助於研究發現普遍化的推論,而提高研究的外在效度。)  但Conard(1978)和Lichtman(2010)在文獻探討的步驟則有不同看法,其認為文獻會影響研究者個人的主觀意識,所以並不建議在一開始就閱讀文獻。 關鍵字中文:紮...
要言不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至言不繁注音︰ㄓˋ |ㄢˊ ㄅㄨˋ ㄈㄢˊ漢語拼音︰zhì yán bù fán釋義︰至理之言精簡,不繁瑣。見「要言不煩」條。 01.宋.蘇軾〈與孫運句書〉:「近見江南老人,年七十二,狀貌氣力如四五十人,問其所得,初無異術,但云平生習不飲湯水耳。常人日飲數升,吾日減一合,今但沾唇而已。脾胃惡濕,飲少胃強氣盛液行,自然不濕,雖冒暑遠行亦不念水。此可謂至言不繁。」
顛撲不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程頤)主張的「性即理也」以及橫渠先生(張載)所主張的「心統性情」二句理論深遠,是永遠不會被推翻的至理名言。其中也用到「顛撲不破」一語。後來「顛撲不破」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比喻理論真確,永遠不能被改易或推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形狀小而圓的物體。如:「彈丸」、「藥丸」。《左傳.宣公二年》:「晉靈公不君,厚斂以彫牆,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抱朴子.內篇.至理》:「今醫家通明腎氣之丸,內補五絡之散。」
忘筌得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得魚忘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筌,是竹編的魚籠,用以捕魚。蹄,是捕兔用的網子,即是兔罝。莊子用筌和蹄比喻為了達成目的而採取的手段,捕捉魚和兔才是獵人真正的目的。如果已經捕捉到魚,那筌就沒有用處,已經捉到兔子,那蹄也失去了作用,這兩者就可以拋棄不用了。同樣的,言論和著作是用以闡明道理的工具,道家認為天地間的至理,並非言語文字所能傳示,所以主張人不可拘泥於語言文字之中,一旦通達道理,就應該捨棄這些外在的形式。後來「得魚忘筌」這句成語被用來比喻悟道者忘其形骸。亦用來比喻人在達到目的成功後就忘掉賴以成功的手段或憑藉物,有背義忘恩之意。
頓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1)謂在一時間證得真理。《五燈會元.卷四.薦福弘辯禪師》:「如來出世為天人師,善知識隨根器而說法,為上根器者開最上乘頓悟至理。」(2)證悟一切現象都無真實的生滅變化。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南朝梁.劉孝標.注:「法師研十地,則知頓悟於七住。」
顛簸不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程頤)主張的「性即理也」以及橫渠先生(張載)所主張的「心統性情」二句理論深遠,是永遠不會被推翻的至理名言。其中也用到「顛撲不破」一語。後來「顛撲不破」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比喻理論真確,永遠不能被改易或推翻。
司馬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魯宗道和張文節等官員的儉約作風,並為兒子援引張文節的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告誡兒子這句至理名言是「大賢之深謀遠慮,豈庸人所及哉。」接著,他又援引春秋時魯國大夫御孫說的話:「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接著,他對道德和儉約的關係作了辯證而詳盡的解釋。他說:「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夫儉則寡慾。君子寡慾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慾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反之,「侈則多慾。君子多慾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慾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其三,教子力戒奢侈以齊家。司馬光為了教育兒子警惕奢侈的禍害,常常詳細列舉史...
王陽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學」。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生平王陽明十八歲讀朱熹著作,相信一草一木都涵有至理,便對庭中竹子去「格」物,要沉思出他的理,格了好幾天,非但沒有悟得,反而病了。於是改就辭章之學,博覽兵家書籍,二十八歲舉進士後出仕作官。由於得罪劉瑾,被貶至貴州龍場驛,他在蠻荒絕域中領悟聖人道理存於自己心中,而不是像事物上去追求。三十八歲講「知行合一」,門人漸多,五十歲揭示「致良知」之教。五十六歲奉命征撫西南土司,歸途得病,門人問他有什麼遺言,他微笑回答:「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就死了。 影響王陽明的門人很多,集合講論...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