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908.062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班級經營要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學品質與學習效率的提升有正面的意義。(四) 要掌握全局「擒賊先擒王」是班級經營在常規管理等各方面的至理名言,換言之,教師在班級生活中,要能隨時掌握狀況,對於班級內的各種訊息可以完全掌握。尤其是班級生活中的各種事件、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學生同儕的關係和互動、發生在班級中的每一個故事等,都是教師在班級經營中要隨時掌握的。1.是誰(搞什麼名堂)教師在班級經營中要能瞭解學生會玩什麼把戲,哪些學生會帶頭起鬨,針對帶頭的學生,給予適當的關懷與因應策略,學生對教師的看法會因而改觀。基於此,教師平日應該隨時和學生打成一片,瞭解學生在...
得此失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顧此失彼」之典源,提供參考。 《隋書.卷五七.薛道衡列傳》薛道衡,字玄卿,河東汾陰人也。……及(開皇)八年(西元589)伐陳,授淮南道行臺尚書吏部郎,兼掌文翰。王師臨江,高熲夜坐幕下,謂之曰:「今段之舉,克定江東已不?君試言之。」道衡答曰:「凡論大事成敗,先須以至理斷之。……我有道而大,彼無德而小,量其甲士1>,不過十萬。西自巫峽2>,東至滄海3>,分之則勢懸4>而力弱,聚之則守此而失彼。其必克四也。席卷之勢,其在不疑。」熲忻然曰:「君言成敗,事理分明,吾今豁然矣。本以才學相期,不意籌略乃爾!」還除吏部侍郎。 〔注解〕 (1) 甲士:披甲的士兵,泛指軍隊。 (2) 巫峽:長江三...
魚得忘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得魚忘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筌,是竹編的魚籠,用以捕魚。蹄,是捕兔用的網子,即是兔罝。莊子用筌和蹄比喻為了達成目的而採取的手段,捕捉魚和兔才是獵人真正的目的。如果已經捕捉到魚,那筌就沒有用處,已經捉到兔子,那蹄也失去了作用,這兩者就可以拋棄不用了。同樣的,言論和著作是用以闡明道理的工具,道家認為天地間的至理,並非言語文字所能傳示,所以主張人不可拘泥於語言文字之中,一旦通達道理,就應該捨棄這些外在的形式。後來「得魚忘筌」這句成語被用來比喻悟道者忘其形骸。亦用來比喻人在達到目的成功後就忘掉賴以成功的手段或憑藉物,有背義忘恩之意。
名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價值、著名的言論。[例]「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是一句至理名言。
教學背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們在設計實踐中有意識地運用直覺與經驗。因而,提出軟系統、直覺的教學模式觀念,正是體現了教學設計由實踐至理論的創新。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教學背景英文關鍵字:Teaching Background 參考資料盛群力、李志強/著。現代教學設計論,頁69-70。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灝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廣博浩大的樣子。漢.揚雄《法言.寡見》:「灝灝之海濟,樓航之力也。」唐.李夷亮〈魚在藻賦〉:「乘灝灝之元氣,得生生之至理。」
業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指善業或惡業所造成的苦樂的果報。南朝梁.慧皎〈高僧傳序〉:「考業果之幽微,則循復三世,言至理之高妙,則冠絕百靈。」《聊齋志異.卷四.公孫九娘》:「昔日羅裳化作塵,空將業果恨前身。」
言隱於榮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至理名言被華美的辭采所蒙蔽而不能彰顯。《莊子.齊物論》:「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
益謙虧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謙受益,滿招損。《清史稿.卷三○六.柴潮生傳》:「君咨臣儆,治世之休風,益謙虧盈,檢身之至理。」
蹄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蹄,捕兔的器具。筌,捕魚的簍子。蹄筌語本《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比喻事物的跡象。南朝陳.姚最〈續畫品序〉:「自非淵識博見,孰究精麤,擯落蹄筌,方窮至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