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7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孑然一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孑然一身」源自「孑然」一詞,見於三國吳陸瑁進呈孫權的奏章。三國魏明帝時,遼東太守公孫淵謀反,與吳國密商抗魏之事。吳主孫權為顯示合作的誠意,故遣使赴遼東。但孫權此舉,卻反使公孫淵害怕會立刻引發魏國來攻,於是變節,斬了吳國來使,並將首級送至魏。孫權得知公孫淵背盟,大為憤怒,打算親自帶兵征討公孫淵。當時丞相陸遜之弟陸瑁以為不妥,上書勸阻道:吳與遼東距離遙遠,軍隊長途遠征,必然疲憊,恐怕難以取勝。況且公孫淵與魏國的關係不明,要是到時候魏國發兵來援,戰勢將更加不利。又即使公孫淵「孑然無所憑賴」,手下人馬因畏懼征戰,四散奔逃,則將導致以後很難將他們一網打盡。陸瑁文中,「孑然無所憑藉」一語是指公孫淵無外援...
有恃無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左傳》記載了魯僖公二十六年夏天,齊孝公親自率兵攻打魯國北部邊境。魯僖公得到消息後,立刻指派展喜帶著酒食、財物前去慰勞齊國軍隊。才見面,齊孝公就問:「你們魯國人害怕嗎?」展喜回答:「小人會害怕,君子則不會。」齊侯說:「你們國家府庫空虛,野地裡連青草也看不到,憑什麼不害怕?」展喜解釋說:「依仗先王之命。昔日我先祖周公和齊國先祖姜太公輔佐成王時,曾立下『世世子孫,無相害也。』的盟誓,並且保存在盟府裡。齊桓公在世時也盡力在協調解決諸侯間的問題,遵守盟約精神。您即位時,諸侯們都相信您也會遵守先王的盟約,由於我們相信您會信守互助不相攻的盟約,所以一點也不害怕。」齊孝公聽了以後便撤兵回國。後來「有恃無恐」...
草木皆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草木皆兵目錄1 出處2 故事2.1 解釋3 詞義3.1 相似詞3.2 相反詞4 例句 出處《晉書‧符堅載記》 故事西晉末年,前秦國王符堅親自率領八十萬大軍大舉南侵,晉國則派謝玄領八萬人前去抗敵。謝玄先派精兵五千,分頭擊敗秦軍。其後苻堅登上城樓,看到晉軍隊伍嚴整,忽然變得膽怯,再看到八公山上的草木,以為都是晉兵,便誤會對方實力強勁。後來苻堅在淝水一戰中終被打敗。秦軍在逃亡時,聽見風聲鶴叫,都懷疑是晉兵追來。一草一木都懷疑是敵方的士兵。 解釋形容因為害怕敵人,神經極度緊張恐慌。 詞義 相似詞風聲鶴唳、杯弓蛇影 相反詞 例句別...
刎頸之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恩怨,所以我才會不斷地忍讓啊!」後來這番話傳到廉頗耳中,讓他覺得非常慚愧,於是脫了上衣,背負著荊條,親自到藺相如家認錯,請求原諒。寬宏大量的藺相如並不怪罪他,反而與他結交,兩人從此成為生死與共的好朋友。後來原文中的「刎頸之交」就用來比喻可同生共死的至交好友。
恍然大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悟 豁然貫通 辨似例句 ○ ㄨ 聽了妻子的說明,他才~,說:「原來事情的真相是這樣!」 ㄨ ○ 我親自到埔里參觀了手抄紙廠之後,對宣紙的製作過程才~。
如魚得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出處2 故事3 解釋4 詞意4.1 相似詞4.2 相反詞5 例句 出處<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劉備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故事諸葛亮,字孔明,是三國時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起初隱居不仕,劉備三次親自拜訪,請他出來輔佐。後來諸葛亮同劉備見面,並給劉備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如何奪取天下的戰略和施政方針。劉備聽了,非常高興。於是同諸葛亮的感情一天天的親密起來。而劉備手下的將軍如關羽、張飛等人,卻對此感到不滿。劉備便向他們解釋:「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了水一樣。希望諸位...
三顧茅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爲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裏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相似詞不恥下問、求賢若渴、握髮吐哺、禮賢下士 相反詞傲世輕...
葉公好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是這樣子的:「從前有個叫葉公的人,他非常喜歡龍,居室都雕著龍的圖案。天上的龍知道葉公愛龍成痴,於是親自下凡,來到葉公家裡,想讓葉公看看真龍的模樣。本來以為葉公看到真龍會十分高興,沒想到葉公居然嚇得魂飛魄散,臉色蒼白。這時大家才明白,葉公喜歡的不是真的龍,而是像龍卻非龍的假龍。」子張說這個故事的用意,是要諷刺魯哀公並非真正的想結交士人,不過是徒慕虛名罷了。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葉公好龍」,用於比喻所好似是而非,以致表裡不一,有名無實。
集思廣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諸葛亮是三國時蜀國的軍師,他在教導屬下為官之道時說:「參與政事時,要結合眾人的智慧,廣泛吸收有益的意見。如果怕得罪別人而不敢提出不同的意見,工作就會有所損失。能夠反覆討論而得出合適的結論,這過程就像丟掉不好的東西而尋得寶物一樣。雖然人常常不能暢所欲言,但像徐元直就不會如此,而董和也是這樣,參與政事七年,只要有不完美的地方,必定親自給予意見,來回十次都不厭煩。如果你們能有徐元直的十分之一,又有董和的勤勞,對國家盡心盡力,那我犯錯的機會也會少了許多。」後來,「集思廣益」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集結眾人的智慧,廣泛吸收有益的意見。
魚目混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博學多聞,於書無所不讀,聚書至萬餘卷,是當時著名的三大藏書家之一。曾見宮中內藏四部古籍篇卷紛雜,於是親自校讎勘定。任昉的文學成就,以善撰表、奏、書、啟著稱,當時王公表奏,無不請昉代筆,起筆即成,不加點竄,因而與以詩聞名的沈約合稱為「沈詩任筆」。他在上任大司馬記室時,寫了一篇〈到大司馬記室牋〉,來感謝朝廷的提拔。文中任昉極為自謙,形容自己只是像魚眼睛那樣毫無價值的人,卻被當作美玉一般來使用。唐人李善在注解時,引用了《韓詩外傳》為證,說明古人認為白色骨頭外觀看起來像象牙,魚的眼珠乍看之下很像珍珠。後來「魚目混珠」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以假亂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