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0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013.761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沆瀣一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但任官特快,而且所任官職也特好,待遇顯然與眾不同,因此不免懷疑:「崔沆和崔瀣,有特殊關係吧?」有人更進一步的斷定:「那還用說,瞧他們兩個的名字就明白了!」俏皮的還加以嘲笑道:「座主門生,沆瀣一氣。」科舉時代,應試者稱主考官為座主,自稱門生。 解釋比喻彼此臭味相投。 詞意 相似詞氣味相投/狼狽為奸/朋比為奸 相反詞水火不容/格格不入/冰炭難容 例句這幾個小偷,原來是沆瀣一氣的,怪不得都守口如瓶,不肯招認。
推己及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論語.衛靈公》中,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就是說,自己所不喜歡的事情,不要加在別人的身上。而在晉.傅玄《傅子.卷一.仁論》中,則更進一步將孔子的思想擴大,認為不但要「己所不欲,無施于人」,更要「推己所欲,以及天下」。也就是說,將自己所願意的事情,施行在其他人的身上,做到「推己以及人」。因此,自己孝順父母,也要讓別人孝順父母;自己家庭和樂,也讓其他人的家庭和樂;自己不願遭受飢寒,也幫助別人不會遭受飢寒。唯有當一個人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時,才能做到「推己以及人」,達成真正的仁恕之道。後來「推己及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
入木三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入石三分注音︰ㄖㄨˋ ㄕˊ ㄙㄢ ㄈㄣ漢語拼音︰rù shí sān fēn釋義︰比「入木三分」更進一步,故曰「入石三分」。見「入木三分」條。 01.唐.亞棲〈論書〉:「凡書通即變,……若執法不變,縱能入石三分,亦被號為書奴,終非自立之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愈、再。[例]更好、更加努力、更進一步
明日黃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遍插茱萸少一人。」宋朝的蘇軾更是在〈九日次韻王鞏〉一詩裡以錯過重陽節時令賞菊,就沒有興味可言,並進一步申述菊花漸漸枯萎,連戀花的蝶兒也要發愁了。典源又見宋.蘇軾〈南鄉子.霜降水痕收〉詞。內容則是表述蘇軾被貶到黃州後對於時不我予的感慨。後來「明日黃花」就用來比喻過時的事物。
教學相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足的地方;接著,透過教學,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缺乏在哪裡。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後能自我反省,要求自己要更進一步的學習;知道自己的困惑缺乏,然後能自我勉勵,學不懈怠,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增長的。後來「教學相長」被用來指通過教授、學習,不但能使學生得到進步,而且教師本身的水準也可藉此提高。
百折不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漢的橋玄是一位性情剛正,嫉惡如仇的人。他曾揭發陳國相羊昌的惡行,將貪贓枉法的部屬上邽令皇甫禎處死,並上書靈帝彈劾太中大夫蓋升搜刮民財的罪行。有一次他的小兒子被一群強盜綁架,藉此勒索。守備陽球得到消息立刻派出官兵救援,雖然他們將強盜團團圍住,但是因為害怕強盜傷害橋玄的兒子,不敢有進一步的行動。橋玄知道了,非常生氣地說:「強盜目無法紀,怎麼可以為了我的兒子而縱放呢?」於是催促官兵趕快動手。後來強盜被逮捕了,但他的小兒子也被強盜殺害。由於橋玄敢於挺身與惡勢力對抗,極受當時的人敬重,後來蔡邕為他寫碑,稱讚他「有百折不撓、臨大節而不可奪之風」。這裡的「百折不撓」,演變成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人的意志剛強,...
得隴望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成語之後,意思就單純的成為【貪得無厭】了。我們在應用它的時候,必須要用在想得到一樣東西,得到後又想進一步得到另一樣東西,永無止境和滿足的時候,換句話說,這句成語已經專門的用在壞的習性和作風上了 相似詞貪得無厭、得寸進尺、求索無厭、人心不足蛇吞象 例句 胡將軍存了個「得隴望蜀」的意思,慢慢施展他一箭雙鵰的手段。參考資料 (1)馬玲華 著「成語選粹」,p.44-45,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桑代克學習三定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聯結,而是在動物多項反應中,選定欲增強者,在個體每次反應後給予獎賞,從而加強其以後重複出現的機會。更進一步,桑代克提出影響刺激與反應關係建立的法則有三:練習律、準備律和效果律。練習律是刺激與反應的連結,隨練習的次數而定。準備律是刺激反應的聯結,隨個體身心準備狀態差異而異。個體在需求狀態下反應時,將因反應而獲得滿足,有過滿足的經驗,其後在相同情況下會出現相同反應。效果律是刺激反應的聯結,視反應後是否能獲得滿足的 效果而定。對預先設定的刺激表現反應,反應後獲得獎賞,則使刺激反應聯結增強。
步步為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軍隊前進一程,就建立一個營壘,嚴防敵人攻擊。比喻小心謹慎,防備周全。《三國演義》第七一回:「黃忠即日拔寨而進,步步為營;每營住數日,又進。」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