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32.716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黃喉貂(黃葉貓、黃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Martes flavigula (Boddaert, 1758)
頭、後頸、背、四肢下半部、尾為黑色或暗褐色,身體其他部位為淺褐色,下頜到胸部為鮮黃色,頭軀幹長45~65公分,尾長37~45公分,體重約2~3公斤。
西伯利亞東南部到馬來半島,喜馬拉雅山區、蘇門答臘、班卡島、爪哇、婆羅洲、海南島和台灣。
棲息於森林中,日行性,當棲息於樹上,動作靈活善攀爬,有時下到地面,以小獸類、昆蟲、鳥類、蛋、水果或核果為食,常成對或以家族集體捕食,夏季交配,翌年3~4月間產1~5仔,通常2~3仔,小貂在出生之後7週離巢,3個月接近成貂體型,壽命最長約14年。在台灣主要分布於全省山地,由山麓至2,000公尺地區均有其蹤跡。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食肉目(Order Carnivora)
貂科(Family Mustelidae)
鯊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Galeocerdo cuvieri (Péron et Lesueur, 1822)
頭特大;吻短且鈍;口裂特大;第一背鰭後之軀幹部修長;上頜唇溝向前延伸達眼部附近;噴水孔大型;齒形如雞冠,具明顯鋸齒緣;尾柄具低的隆脊;尾鰭修長,上葉鰭尖尖突;體表具垂直向斑紋,成魚則逐漸褪色或消失。
本種廣泛出現於南北緯40度間之世界各大洋,臺灣於西南及東北海域均有其蹤跡。
溫帶、熱帶海域常見的種類,棲息水深0~140公尺。經常出現在河口域、珊瑚礁區或瀉湖區,亦出現於外洋水域。夜間通常會近常游至淺灘、河口、瀉湖區,白天則游至較深水域。除索餌時會有群聚的行為外,一般大多單獨行動。生性活潑,游泳能力特強,是最危險的種類之一,其危險性僅次於大白鯊。最大可成長至9.1公尺,一般體長均不及5公尺,成熟體長約230~250公分。卵胎生種類之一,每胎產仔10~82尾,胎仔產出體長51~76公分。
可由延繩釣釣獲,是臺灣沿近海鯊漁業的漁獲對象之一,魚肉供食用,唯價格不高,是鯊魚中較廉價者。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白眼鮫目(Order Carcharhiniformes)、Ground Sharks
真鯊科(Family Carcharhinidae),Requiem Sharks
蓆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Ophidion asiro (Jordan & Fowler, 1902)
席鱗鳚身體圓而延長,近尾部處則是逐漸側扁。頭部沒有鱗片,身體上的鱗片比較長,鱗片間的排列相互成直角;其鰓蓋骨和前鰓蓋骨上沒有任何的硬棘;腹鰭為2枚前端相連的鰭條;胸鰭及尾鰭末端圓鈍;身體呈淡棕色,上面則有許多細小的淺黃色斑點分布其上,背鰭和臀鰭外緣顏色較深,延伸至尾鰭部相癒合在一起。最大體長可達20公分左右。
蓆鱗鳚的分布範圍非常狹窄,僅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從日本一直到台灣之間,本省則在西南及東北海域有採獲的記錄,屬於較為罕見的魚種。
蓆鱗鳚其棲息水層,是在大陸棚上面的沙泥底質環境,大約在200公尺左右深度的水層中,以小型魚類及甲殼類為主食。
雖然棲息的深度不深,但是因為較少見,所以就算一般漁民撈獲,也只是棄置於下雜魚堆中,除了學術研究之外,食用的經濟價值並不大。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鳚魚目(Order Ophidiiformes)
准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Paracanthopterygii)
鳚魚亞目(Suborder Ophidioidei)
鳚科(Family Ophidiidae),Cusk-eels
蟲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蟲為後生動物中最小者,體長約90-320um,外型呈圓桶狀,蟲體後部有二個尾部突起,頭部有剛毛束。主要以微小動物屍體及絲狀藻類為食物來源,故在活性污泥及生物膜處理系統中不會具有優勢,蟲大都出現在BOD小於20mg/ L的環境中。〔經濟部工業局,廢水處理功能生物診斷技術,1995〕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鼠的別名。參見「鼠」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哺乳類。體形大小似貓。頭背體側、四肢及尾巴皆呈棕黑色。以蜜蜂、松鼠為食物。毛皮可作衣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Dasyurus viverrinus (Shaw, 1800)
後腳無拇趾,頭軀幹長35~45公分,尾長21~30公分,雄獸體重850~1,550公克,雌獸體重600~1,030公克;毛短、軟而密,背部為灰、橄欖褐或暗褐色,有許多白色斑點,腹部毛色較淺。
澳洲東南部、塔斯馬尼亞、袋鼠島、國王島。
主要棲息於較乾的森林或開闊地,白天躲在石堆或空樹幹中,也會在蕉園附近出現;夜間活動,樹棲性;食物以昆蟲為主,但也吃小型囓齒類或植物性食物;除生殖季雌獸帶仔外,通常成對居住,生殖在冬季,5~8月會產下1胎,懷孕期20~24天,一胎5~6隻,8週後離開乳頭,18週後獨立。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目(Order Dasyuromorphia)
科(Family Dasyuridae)
大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頭異常膨大,身體相當細長,尤其是尾部相當尖且細。眼小。吻端前方有一明顯分叉的棘刺;鰓蓋骨上有一細長的棘且延伸至超過鰓蓋後緣;前鰓蓋下緣另有5根發達的棘;前鰓蓋側邊則有一細長且延伸至胸鰭下方的強棘。前頜骨及齒骨上有發達細小的牙齒,有兩塊中基鰓骨齒板。背鰭鰭條108; 臀鰭鰭條98; 腹鰭軟條數2;胸鰭鰭條18; 尾鰭鰭條8;鰓條骨8;第一鰓弓上的鰓耙數16-18;脊椎骨數61-62;尾前脊椎骨數10。體色呈深色。腹鰭位於眼睛下方。
斑點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pilogle putorius (Linnaeus, 1758)
臉部毛短,尾部毛長,體色近黑色,背部與體側有6條白紋,接近臀部時化為多個白色斑點,額頭中央有1三角形白斑,尾巴末端亦為白色,肛門腺會噴出氣味強烈的分泌物;頭軀幹長11.5~34.5公分,尾長7~22公分,體重200~1,000公克。
懷俄明州東部、明尼蘇達州、賓州南部到墨西哥北部與佛羅里達州。
主要棲息在灌叢或雜林,會避開密林與濕地,平時居於洞穴,但也會爬樹躲在樹上,以夜晚活動為主,不冬眠,雜食性,夏天吃昆蟲和植物性食物,冬季吃囓齒類或其他小獸類;族群密度約每平方公里5隻,冬季活動範圍約64公頃,成小群聚居;各地生殖季節略有差異,一般3~4月交配,受精卵延遲著床,幼獸5~6月出生,懷孕期50~65天,一胎2~9仔,通常3~6仔,出生時體重約22.5公克,21天後已具成獸體色,32天睜眼,54天斷奶,15週後長成成獸體型,圈養下可活9年10個月。臭黑白的毛色為警戒色,若敵人不顧警告色而靠近,臭會以前腳倒立進一步警告,若敵人仍靠近,則以肛門腺噴灑液體攻擊。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食肉目(Order Carnivora)
貂科(Family Mustelidae)
深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Brotulina fusca (Fowler, 1946)
深海魚的身體圓而延長,從腹部以後則逐漸側扁。鼻孔和上唇距離非常接近。鰓蓋後方有1硬棘。眼睛很小,非常的接近吻端。體側被著細小的圓鱗。背鰭1枚,背鰭和臀鰭非常的長,一直延伸至尾柄的地方,但並沒有和尾鰭相癒合;雄魚的交尾器官具有2對假交尾器。身體的體色為淡褐色,成魚的體長約在7公分左右。
深海魚的分布範圍非常的狹窄,僅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從日本的琉球群島一直到台灣,本省僅在南部的海域有記錄過,屬於極為罕見的魚種。
深海魚喜歡棲息在珊瑚礁區的淺水海域中,以礁區的小型浮游動物或是無脊椎動物為食。
由於成魚的體型很小,又非常罕見,除學術研究外,沒有任何利用價值。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鳚魚目(Order Ophidiiformes)
准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Paracanthopterygii)
深海亞目或深蛇鳚亞目(Suborder Bythitoidei)
胎鬚科(Family Bythitidae),Viviparous Brotulas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