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2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市立中正國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校史  中正國小創立於民國十三年,日據時代稱為「日新小學校」,是一所專供日人子弟就讀的小學,迄今已有七十四年的歷史。臺灣光復後,本校於民國三十五年二月改稱為「基隆市中正第一國民學校」。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再奉令改稱為「基隆市中正區中正國民小學」。  歷任校長為蘇淵泉先生、林春先生、劉木生先生、曹耀西先生、謝呈奇先生、李寶福先生、廖豐卿先生、李聯灼先生、趙成先生、楊貴美女士,現任校長陳立國先生於民國九十五年八月到任。 資料來源市立中正國小網站
孤標峻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卷一○四.陸雲》引)於穆府君,遠祖彌光。功濟黎獻,澤洽八荒。披圖承禪,襲化軒唐。洪風既振,遐曜休。越殷1>自周2>,紹膺3>遺祉4>,亮節三恪5>,侯服6>千祀。悠悠訖茲,徽烈不巳。 〔注解〕 (1) 殷:殷商,朝代名。西元前1751∼前1111。成湯始號為商,傳至盤庚,改號為殷,合稱為「殷商」。 (2) 周:朝代名。西元前1122∼256。周武王滅商至周赧王為秦所滅,共歷八百六十七年。前期都鎬京,自武王傳至幽王寵褒姒亡國,十二君,歷三百五十二年,史稱「西周」。自周平王東遷雒邑至周赧王亡國,二十二君,歷五百一十五年,史稱「東周」。 (3) 紹膺:繼承。膺,音|ㄥ。 (4) 祉:音...
宿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前生、前世。《敦變文集新書.卷六.㠠山遠公話》:「欲得世上榮,須是今生修福。今朝苦勸聽眾,總知衣食是宿生注定。」《水滸傳》第九回:「不想今日因得罪犯流配來此,得識尊顏,宿生萬幸!」
捉李代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列自成行。鳴聲何啾啾,聞我殿東廂。兄弟四五人,皆為侍中郎。五日一時來,觀者滿路傍。黃金絡馬頭,熲熲何。桃生露井1>上,李樹生桃傍。蟲來齧2>桃根,李樹代桃殭3>。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 〔注解〕 (1) 露井:沒有覆蓋的井。 (2) 齧:音ㄋ|ㄝˋ,啃、咬。 (3) 殭:通「僵」。動物死後屍體不腐朽的。這裡指李樹代替桃樹被蟲咬而枯死。
心戰膽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心驚膽戰」之典源,提供參考。 敦變文《維摩詰經講經文》(據《敦變文集新書.卷二》引)維摩髮籠離垢之繒,手柱(拄)弱梨之仗(杖),謂我言道:「彌勒:汝久居聖位,已出煩(樊)籠,三僧祇劫修行,百萬生中精進。福惠具足,種性尊高,六度已圓,十身備歷。所以世尊授仁者記,一生成佛。未委三生之中,何生得記,過去未來現在?若言過去,過去已滅;若言未來,未來未至;若言現在,現在不住。況生住異滅,念念遷移,云何彌勒得授記乎?又莫是无生得受記也?若是無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真如不屬生滅,无去无來。又一切眾生,皆有真如。若彌勒得授記者,一切眾生,亦合得記。若過去得菩提,即是...
牟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陀釋迦牟尼的稱號之一。為梵語音譯,意譯作寂默、寂靜。《敦變文集新書.卷一.維摩經押座文》:「大聖牟尼悲願深,一一親呼十大眾。」
看景生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見景生情」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一)元朝宮大用所作的《七里灘》一劇,內容是演東漢時隱居在七里灘的隱士嚴光,不肯應好友光武帝劉秀的邀請出仕的故事。第四折中,在劉秀熱切邀約之下,嚴光答應到京城和他見面,結果受到熱情的接待。眼裡看到的是金碧輝的宮殿,吃的是山珍海味,但是嚴光依然不為所動,他還是想念七里灘那「水似藍,山如黛」的隱居生活,不由地「見景生情,睹物傷懷」,表示因為眼前所見的景象,而觸發了內心情感,引起感傷。後來「見景生情」被用來形容看到眼前的景象而觸發自己的情感。(二)元朝無名氏所作《翫江亭》一劇,是演鐵柺李岳度牛璘、趙江梅重回仙班的故事。第三折中,趙江梅上街找跟隨鐵枴李岳出...
迴喪起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起死回生」。見「起死回生」條。01.《敦變文集新書.卷一.溫室經講唱押座文》:「名高八國為長者,迴喪起死閻浮中。」 
宅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稱高官顯宦或富貴人家的宅第。《敦變文集新書.卷六.捉季布傳文》:「二相宅門纔上馬,朱解親來邀屈頻。」《儒林外史》第四一回:「差人沒奈何,走到宅門上回稟道:『拿的那個沈氏到了。』」
唐王遊地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戲曲劇目。本劇內容描述唐太宗李世民因魏徵夢斬涇河龍王,而入冥界察勘,遍遊地府。後來幸得判官偷改生死簿,才得以還魂的故事。本於《敦變文集新書.卷六.唐太宗入冥記》。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