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37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改玉改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時的君臣或貴族因身分地位不同,不但行走的步伐數與速度不同,所佩帶的玉飾也有差別。《國語.周語中》:「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三國吳.韋昭.注:「君臣尊卑,遲速有節,言服其服,則行其禮。」也作「改步改玉」。
|
踏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民俗技藝表演。表演者將雙腳分别綁在木棍上的表演。參見「踏高蹻」條。宋.周密《武林舊事.卷二.舞隊》:「鼓板、踏蹺、撲旗。」也作「踏高蹺」、「踏高蹻」、「踩高蹻」。
|
不妄言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苟言笑」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禮記》是一本記述古代禮儀的書籍,其中的〈曲禮〉篇是講述日常生活所應做到的小節,有一段就是在教導為人子女者與父母相處時的禮節,在家裡時不能處在尊貴的西南方,坐位時不能坐在正中,行走時不能走在中間,站立時不能在門中央。舉行饗禮時不能做主人,須由父母決定;祭祀時不能做受祭的尸,以免接受父母的祭拜。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也要聽從父母的話,父母不在眼前也要像他們在左右一樣。不登上高處,不走到深谷邊,不去從事危險的活動,不要讓父母擔心。也不隨便毀謗人,不隨便嬉笑,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謹守本分。後來「不苟言笑」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不隨便談笑,態度嚴肅。
|
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行走山路時安裝在鞋底的錐形物,有防滑的作用。《漢書.卷二九.溝洫志》:「泥行乘橇,山行則梮。」
|
劍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動物名。古代的爬蟲動物,屬晚侏羅世披甲恐龍類。體大,頭小,短頸,四肢著地,前肢比後肢短,致背部弓起。是由兩足行走類型演化而來,回復至四足行走的姿態。背部有兩列三角形的大骨板,可保護脊椎骨和脊髓。尾部有四支骨質刺狀體,可用以禦敵。
|
道路側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道路中行走時相遇,卻因有所顧忌而只敢以目示意,不敢發言。《元史.卷一三○.阿魯渾薩理傳》:「所在囹圄皆滿,道路側目,無敢言者。」《明史.卷一八九.李文祥傳》:「朝野寒心,道路側目,望陛下密察渠魁,明彰國憲。」也作「道路以目」。
|
漢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河川名:(1)是長江最長的支流。參見「漢水」條。(2)位於韓國中部,源出於江原道五臺山,西北流經首爾,會昭陽江入黃海。冬季會結冰,車馬均可行走於上。具有灌溉與航行的功能。
|
難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易行走。《文明小史》第二三回:「那山東的路是著名難走的,所以特派兩個親兵護送。」
|
陸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陸地上行走。《莊子.天運》:「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陸行莫如用車。」漢.枚乘〈上書重諫吳王〉:「轉粟西鄉,陸行不絕,水行滿河,不如海陵之倉。」
|
商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運載貨物及旅客的船隻。《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九:「一日隨著一個商船到潯陽郡,上岸行走。」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