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413.8227 ms
共 42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十三行遺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位於新北市淡水河口南岸,觀音山前緣之河口平原上的古蹟遺址。原為臺灣原住民平埔族祖先凱達噶蘭族,在一千五百至二千年前的活動空間。因該處舊有清代十三洋行設立的行口,故稱為「十三行遺址」。民國四十六年,始由臺灣大學林朝棨教授發現。歷經考古學家的挖掘與研究,證明當時已將鐵器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其中,「煉鐵作坊」的出土,為現存臺灣史前先民冶鐵技術的唯一證據。
|
圍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被包圍的城池。《戰國策.趙策三》:「吾視居此圍城之中者,皆有求於平原君者也。」
|
智以利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利令智昏」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時秦昭襄王四十五年,秦占領韓的野王,阻絕了上黨通往韓首都的道路,上黨守吏馮亭和人民商量,決定歸附趙。得到消息的趙平原君,認為平白獲得一郡沒什麼不好,於是趙接收上黨成為屬地。但這一來激怒了秦,轉而攻打趙。秦將白起在長平大敗趙軍,阬殺趙投降士卒四十餘萬,國都邯鄲幾乎不保。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平原君虞卿傳》文後,以這段歷史事件來評論平原君,說:「平原君是個文采風流的公子,但眼光短淺,不能看透整個局面。」因為貪圖上黨,使得趙幾乎亡國,就像俗話說的:「利令智昏。」從司馬遷已引用這句俗語來看,「利令智昏」一語的起源相當早,就是用來形容受利慾迷惑,使得理智昏...
|
四公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戰國時,齊孟嘗君、魏信陵君、趙平原君、楚春申君,皆以尊賢養士著名,時稱「四公子」。也稱為「四君」。
|
復蹈其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不能吸取教訓而再犯同一類的錯誤。《東周列國志》第一○二回:「孟嘗平原,皆為秦所羈,幸而得免,公子不可復蹈其轍。」也作「復蹈前轍」、「重蹈覆轍」。
|
龜山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島名。位於宜蘭縣頭城鎮外海。為一火山島,屬頭城鎮管轄。周圍海岸線長八點七公里,面積二點八平方公里,以形狀似龜而得名。
|
利以昏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利令智昏」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時秦昭襄王四十五年,秦占領韓的野王,阻絕了上黨通往韓首都的道路,上黨守吏馮亭和人民商量,決定歸附趙。得到消息的趙平原君,認為平白獲得一郡沒什麼不好,於是趙接收上黨成為屬地。但這一來激怒了秦,轉而攻打趙。秦將白起在長平大敗趙軍,阬殺趙投降士卒四十餘萬,國都邯鄲幾乎不保。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平原君虞卿傳》文後,以這段歷史事件來評論平原君,說:「平原君是個文采風流的公子,但眼光短淺,不能看透整個局面。」因為貪圖上黨,使得趙幾乎亡國,就像俗話說的:「利令智昏。」從司馬遷已引用這句俗語來看,「利令智昏」一語的起源相當早,就是用來形容受利慾迷惑,使得理智昏...
|
赴難如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視死如歸」之典源,提供參考。 《管子.小匡》相三月,請論百官。公曰:「諾。」管仲曰:「升降揖讓,進退閑習,辨辭之剛柔,臣不如隰朋,請立為大行。墾草入邑,辟土聚粟,盡地之利1>,臣不如甯戚,請立為大司田。平原廣牧2>,車不結轍3>,士不旋踵4>,鼓5>之而三軍之士視死如歸,臣不如王子城父6>,請立為大司馬。決獄折中,不殺不辜,不誣無罪,臣不如賓胥無,請立為大司理。犯君顏色,進諫必忠,不辟死亡,不撓富貴,臣不如東郭牙,請立以為大諫之官。此五子者,夷吾一不如,然而以易夷吾,夷吾不為也。君若欲治國彊兵,則五子者存矣;若欲霸王,夷吾在此。」桓公曰:「善。」 〔注解〕
(1) 盡地之利:據新...
|
北港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鄉鎮名。位於雲林縣北港溪下游,舊稱為「笨港」。海拔十公尺,在臺灣西南部沿海平原的中心,交通方便,有七條公路在此集會,鎮上媽祖廟香火鼎盛。
|
漳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名。位於福建省漳江畔。地處平原,物產豐富。唐將陳元光於此置州設縣,致力開發,有「開漳聖王」之稱。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