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4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子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曲藝。表演者以坐唱為主,並兼操作樂器。伴奏樂器有三弦、琵琶、月琴、箏等彈撥樂器與檀板、八角等打擊樂器。也稱為「大調曲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翅膀飛翔。明.朱權《卓文君》第四折:「比翼雙飛上泬寥,翮天山鳴曉日,光騰八表姓名高。」
太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樂器名。滿、蒙、漢打擊樂器,也稱為「單」、「羊皮」。用鐵為框,蒙以獸皮,面略呈團扇形,底下有數枚小鐵環,有的面畫有人物花草,框襯以絨球或花生穗。舊時常用於春節時,或祭祀、跳神等活動,以祈太平,故名。唐代已有,宋代稱為「打斷」。
2.流行於北京、河北、東北、陝西、寧夏等地,表演時左手持柄,右手執鞭,敲擊面,並同時震動鐵環作響,一面舞蹈或演唱,各地跳法不同。此種表演形式,也稱為「太平」、「太平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點集中,快擊急打。《楚辭.屈原.九歌.禮魂》:「成禮兮會,傳芭兮代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位於膜內,屬中耳的小室。有三塊聽小骨,錘骨、砧骨和鐙骨。錘骨與膜相連,可傳達膜上的聲音到內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古代舞蹈。出土文物中多有此舞蹈形象。如1978年2月出土於河南省唐河縣湖陽公社新店的漢郁平大尹馮君孺人墓,墓中有樂舞畫像石五塊,其中有兩塊擊建畫像石。石上中置建面側置,上飾羽葆,下又各置一丁寧,旁各有一人,雙手各持桴,一手擊一手擊丁寧,另一石上中置建旁兩人,雙手各執桴,跨步張臂擊作舞姿,舞蹈動作剛勁有力。再如,1970年9月出土於鄭州市新通橋的鄭州新通橋樂舞空心磚,磚上有一擊歌舞圖。兩側有兩人跪坐,相對作樂。左一人吹排簫、播,右一人擊掌作歌。中置建旁兩人、邊邊舞。舞姿激昂熱烈。據《禮記.明堂位》記載,類似式在夏商時即已出現。《建舞》常由男子表演...
不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兒童玩具。轉動面,面旁的墜子會敲擊面發出咚咚的聲響。舊時賣貨郎亦用此搖弄以代替叫賣。元.無名氏《漁樵記》第三折:「來了也。這不琅兒響的是那老子,我出去問他一聲。」也作「波浪」。
山東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鐵片大的別名。參見「鐵片大」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都城晚間用以報時的更。《水滸傳》第五六回:「早聽得譙樓禁,卻轉初更。」明.劉兌《金童玉女嬌紅記》:「從來這春夜值千金價。早聽得禁報初更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士在舉行法事的時候所使用的法器,可用來召集神軍和驅邪。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