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43.7519 ms
共 48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療育轉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七、程序保護現行的立法也提供程序保護措施給身心障礙兒童及其家庭。過去特殊幼兒的家庭要是對服務不滿或反對被列於等待名單,他們可說毫無迴旋的餘地。目前法律對程序保護的規定,指示須對父母告知他們所擁有的權利。八、轉銜此一立法制定之前,當兒童須從某一方案轉銜至另一由不同單位提供的方案時,則係由家庭承擔此種轉銜的責任,送出與接受的單位皆無任何責任,也不用做甚麼規劃。現行的立法則藉指示送出單位須在兒童三歲生日六個月前通知接受單位(通常為公立學校),並要求研擬出轉銜計畫,以導正這種狀況。 九、經費過去很少看到會去尋找與運用所有可能的...
|
無益於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像是權貴階級、僅有獨子或女人的人家以及僧侶等,則須繳「助役錢」,政府即用此錢來募兵。當時的大臣劉摯反對王安石的新法,並針對這項免役法寫了一篇文章給皇上。他認為這樣的措施簡直跟斂財沒有兩樣,人民生活已經夠辛苦了,負擔也很重了,還要繳這種錢。他央請皇上多替人民著想,也多聽聽其他大臣的意見,因為近來常有官員因進諫遭到革職,他便問皇帝:「難道這些人的話真的一點幫助都沒有嗎?」原文的「無濟於事」可能就是「無濟於事」這句成語所本,指對事情沒有任何幫助。出現「無濟於事」的書證如《玉嬌梨》第三回:「在學生固叨同年之惠,只恐此行無濟於事,反辱了楊年兄之薦。」
|
綏靖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反對暴力與戰爭,鼓吹國際和平,廢除軍備,擁護和平解決國際糾紛的主張。
|
反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共產黨所持的理論與所行的制度,表示反對或反抗的政治意識或行動。
|
長驅而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者認為漢朝如今國勢強大,只需派遣少量兵馬,就可以輕易消滅匈奴,所以主張將匈奴趕盡殺絕。韓安國則極力反對,他認為︰疾風一旦衰弱了,連捲起羽毛那麼輕的東西都沒辦法;強弩射出的箭到了盡頭,連魯縞那樣薄的東西都射不穿。今日如果輕舉兵馬,迅速進入敵人的勢力範圍內,後援無以為繼,必然難以收到功效,反而沒有多久就會因為缺乏糧食,而被敵軍消滅。在韓安國的斡旋之下,漢朝決定與匈奴和親,讓北方邊疆維持了多年的和平。後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長距離一路挺進,毫無阻擋。也等於是軍強兵盛,戰事順利的意思。
|
鐵血宰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元1862年普魯士新王威廉一世因國會反對擴軍,任命俾斯麥為宰相。俾斯麥認為要解決日耳曼統一的問題只有血和鐵,於是不顧國會反對,逕行加稅和擴軍,毅然推行他的鐵血政策,因此被稱為「鐵血宰相」。[例]普魯士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領導下,促成了日耳曼的統一。
|
攸向靡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房宮,尊楚懷王為義帝,後又遣人殺之,自立為西楚霸王,種種舉措,大失民心,於是田榮、陳餘、彭越相繼起兵反對項羽。劉邦亦趁此時以為義帝發喪之名,揮師討伐,開始了楚漢戰爭。戰爭初期,項羽佔了優勢,後來劉邦鞏固關中,並極力籠絡諸侯,才逐漸轉敗為勝。項羽曾與劉邦約定,以鴻溝為界,以東為楚地,以西為漢地。項羽於是引兵東歸。但劉邦卻與韓信、彭越出兵攻擊項羽,項羽被圍困於垓下,四面楚歌。項羽傾力突圍而出,至烏江邊,見大勢已去,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死。項羽被圍於垓下時,率騎兵八百餘人,突圍而出。雖然漢軍人多勢眾,但項羽武藝高強,又擅於調兵遣將,儘管兵力不多,但「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也就是說項羽所到...
|
有名亡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生卒年不詳。食邑在楊,或稱楊肸。羊舌職之次子。學問淵博,善於辭令。晉平公二十二年,曾致書鄭子產,反對鑄刑書。
(3) 韓宣子:春秋晉國人,生卒年不詳。韓獻子之子,晉國六卿之一。
(4) 從二三子:跟隨諸卿贈送財物。二三子,指晉諸卿。〔參考資料〕 《管子.明法解》明主在上位,則竟內之眾盡力以奉其主,百官分職致治,以安國家。亂主則不然,雖有勇力之士,大臣私之,而非以奉其主也;雖有聖智之士,大臣私之,非以治其國也。故屬數雖眾,不得進也;百官雖具,不得制也。如此者,有人主之名而無其實,故〈明法〉曰:「屬數雖眾,非以尊君也;百官雖具,非以任國也。」此之謂國無人。
|
內在的教育目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內在的教育目的目錄1 前言2 定義3 對於傳統目的之批評4 關鍵字5 參考書目 前言實驗主義與進步主義的哲學著重在變化的理論,反對持久以及恆常的概念,認為這世界並非有所規律的,而是經常產生變化的,永恆的教育目的,是無法適應經常變化的教育環境以及教育型態的,同樣也無法適應那千變萬化的世代社會,因此這些學者所主張之目的,我們稱之為內在的教育目的。(註1) 定義有些哲學家認為,教育目的是在教育的歷程以及活動之內的,而非由外在行鑠之,也就是說,當教育目的產生生了效果,則應該是產生再自我的經驗當中,杜威以為目的有其連貫性,人類的生...
|
勁草疾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 上:指漢光武帝劉秀(西元前6∼西元57),字文叔,蔡陽人,漢景帝後裔。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對王莽,統一天下,定都洛陽,重新恢復漢室政權,為漢朝中興之主。政治措施皆以清靜儉約為原則,興建太學,提倡儒術,尊崇節義,為一賢明的君王。
(2) 霸:王霸(?∼西元59),字元伯,漢潁川潁陽人。少為獄吏,後追隨劉秀,屢立戰功。
(3) 潁川:郡名。秦朝設置,漢、晉均沿置,轄境約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等地。漢治陽翟,即今河南省禹縣治。
(4) 逝:離去。
(5) 驗:證明、確知。〔參考資料〕另可參考:《後漢書.卷二○.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王霸》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