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9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胡為亂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胡作非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胡作非為」原作「慣作非為」。張瓘(?∼西元950),五代時同州車渡村人,張承業姪子。張承業事後唐莊宗,甚得寵信,於是張瓘前去投靠他,亦受到莊宗重用,被任為麟州刺史。張承業治家甚嚴,有一個任磁州副使的姪子犯了殺人罪,他毫不包庇,立刻加以捕捉處死。張承業知道張瓘年少時曾誤入歧途,跟隨劉開道作賊,於是勸誡他:「你年輕的時候不顧法紀,任意妄為,今日必須痛改前非。如果你不肯改過向善,隨時都有可能被處死。」後來「胡作非為」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不顧法紀或不講道理的任意妄為。
庋之高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束之高閣」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晉.習鑿齒《漢晉春秋》載,東晉的庾翼,在軍事上頗有才能,因為有他鎮守武昌等地,抵禦了來自北方的侵略,讓東晉因此能夠偏安江南。當時文人流行清談,盡說些浮誇無據的言論,其中又以杜乂和殷浩二人最得到眾人佩服,讚美之聲不斷,認為他們才華如此出眾,應該受到重用,給予官職。一向務實的庾翼,對於這些徒逞口舌之能的文人十分厭惡,因此只要有人在他面前讚美這些人,他就會說:「像杜乂、殷浩這樣的人,對待他們應該像對待用不著的東西一樣,先捆起來放在閣樓上,等到天下太平了,再來考慮應該給他們什麼樣的官職。」後來「束之高閣」演變為成語,就用來比喻棄置不用。
亂作胡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胡作非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胡作非為」原作「慣作非為」。張瓘(?∼西元950),五代時同州車渡村人,張承業姪子。張承業事後唐莊宗,甚得寵信,於是張瓘前去投靠他,亦受到莊宗重用,被任為麟州刺史。張承業治家甚嚴,有一個任磁州副使的姪子犯了殺人罪,他毫不包庇,立刻加以捕捉處死。張承業知道張瓘年少時曾誤入歧途,跟隨劉開道作賊,於是勸誡他:「你年輕的時候不顧法紀,任意妄為,今日必須痛改前非。如果你不肯改過向善,隨時都有可能被處死。」後來「胡作非為」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不顧法紀或不講道理的任意妄為。
傍觀縮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繼被貶。柳宗元先被貶為邵州刺史,行至半路,又被加貶為永州司馬。永州一貶十年,柳宗元才被召回京,未受到重用,便被改貶為柳州刺史。長期的貶謫生活,對柳宗元的健康和精神造成了不小的打擊,未老先衰。後雖經友人多方奔走,憲宗才同意召回柳宗元,但詔書未到柳州,柳宗元就已病死,時年僅四十七歲。柳宗元的才華洋溢,抱負卻不得伸展,讓身為好友的韓愈十分感嘆,在給好友的祭文之中,韓愈寫道:「這種情形就像不善於鑿木的人,偏讓他去鑿木,結果弄得指頭流血,滿頭大汗;但是技藝純熟的大匠卻只能縮手袖間,站在旁邊觀看。你的文章才華如此出色,反而不被重用;卻讓我們這些人,掌握了朝廷大權。」對於柳宗元一生懷才不遇,發出了沉重的嘆息...
束高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束之高閣」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晉.習鑿齒《漢晉春秋》載,東晉的庾翼,在軍事上頗有才能,因為有他鎮守武昌等地,抵禦了來自北方的侵略,讓東晉因此能夠偏安江南。當時文人流行清談,盡說些浮誇無據的言論,其中又以杜乂和殷浩二人最得到眾人佩服,讚美之聲不斷,認為他們才華如此出眾,應該受到重用,給予官職。一向務實的庾翼,對於這些徒逞口舌之能的文人十分厭惡,因此只要有人在他面前讚美這些人,他就會說:「像杜乂、殷浩這樣的人,對待他們應該像對待用不著的東西一樣,先捆起來放在閣樓上,等到天下太平了,再來考慮應該給他們什麼樣的官職。」後來「束之高閣」演變為成語,就用來比喻棄置不用。
匡濟之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人有匡正時弊、拯救社稷的才能。《三國演義》第五七回:「公抱匡濟之才,何往不利?可實對肅言,將欲何往?」
2.具有匡時濟世才能的人。如:「他是個不可多得的匡濟之才,這次組閣,眾望所歸。」
軍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統御軍隊的權力。《三國演義》第二回:「娘娘可臨朝,垂簾聽政、封皇子協為王、加國舅董卓大官,掌握軍權、重用臣等,大事可圖矣。」
大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重用。《三國志.卷三九.蜀書.馬良傳》:「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一代畫史-戴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代畫史-戴進 生平(西元1388-1462年),字文進,號靜庵,又號玉泉山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據說他早年隨著當地畫家學畫,以擅畫山水、人物而知名。宣德年間,推薦入宮廷供職,由於畫藝超群,享譽王公貴卿之間。不過,後來受到同僚的嫉妒與排擠,不得重用,悵然南歸。放歸後,在杭州仍然繼續作畫,從學者甚眾,對當時畫壇影響甚巨,後世稱其為浙派之祖。 作品特質 擅以濕潤的墨暈與健勁的大斧劈皴法來表現山石,人物造型準確,行筆頓跌分明,尤喜作蠶頭鼠尾描。雖效習古人傳統,仍具南宋馬夏畫派的餘緒,卻不為成法所拘,而自出新意,形成挺...
四分五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四分五裂」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四分五裂」原指四方受敵,國土易被分解割裂。這個成語出自《戰國策.魏策一》。戰國時張儀在秦國任相國,受秦惠王重用,主張以連橫之策遊說六國,打算讓六國背叛合縱之約以事秦。張儀到魏國遊說魏王,想讓魏國首先事秦,讓其他各國效法跟進。張儀告訴魏王說:「魏國土地縱橫不到一千里,士兵不超過三十萬。四周地勢平坦,暢通四方的諸侯國,又沒有名山大川的阻隔。從新鄭到大梁只有二百多里,兵馬飛馳,不用花多少力氣就可以到達。南邊和楚國接境,西邊和韓國接境,北邊和趙國接境,東邊和齊國接境,士兵必須駐守四面邊疆,總計防守邊塞堡壘的人不下於十萬。剩下可以和敵人對壘,保護國家安全的部...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