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39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言從計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意思即是:「當初我跟著項羽不受重用,所以才轉而投效劉邦。劉邦對我關懷備至,給我吃穿,還封我為將軍,配給我軍隊,對我十分信任,我才能有今天的地位啊!」其中「言聽計用」即是指韓信所說的話、提供的計謀都被劉邦所重視、採用,因此他堅決地表示絕不背叛。後來「用」演變為「從」,指聽從某人說的話、出的計謀。形容某人深受信任。
|
狂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縱情高歌。唐.白居易〈狂歌詞〉:「勸君酒杯滿,聽我狂歌詞。」《三國演義》第三六回:「庶故作狂歌於市,以動使君;幸蒙不棄,即賜重用。」
|
自宵達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齊。文宣帝年輕時,氣度恢宏,性情果斷,外柔而內剛。在位初期,留心國事,勵精圖治,改定律令,提倡儒學,重用漢人,使魏晉以來的刑律削繁就簡。在對外用兵方面,連連征戰勝利,威振戎夏。然而在位後期,卻以功業自矜,導致生活縱酒淫亂,殘暴昏狂。常常飲酒、歌舞而從不停止,從早上到晚上,再從夜晚到天明。有時甚至做出不合國君身分的動作,袒露形體,穿著胡服,披散著頭髮,生活極為奢靡。他不再留心於治理國事,又大事營造宮室,修建長城,以致於舉國騷擾,人民為賦役所苦,負擔沉重,政治紛亂。後來「通宵達旦」這句成語可能就從《北齊書.卷四.文宣帝紀》的「從旦通宵」演變而出,用來指一整夜到天亮,亦用來形容徹夜地工作。
|
沉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官職不顯赫,未受重用。《晉書.卷四八.段灼傳》:「臣受恩三世,剖符守境,試用無績,沉伏數年,犬馬之力,無所復堪。」
|
苦節高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王莽時,諸公薦舉,馮衍辭不肯仕。新朝末年入更始政權,後與鮑永歸降光武帝;但光武帝怨衍遲不歸降,未予重用。後衍因與外戚交往,被免官歸里,撰〈顯志賦〉以自傷。賦中借史實以諷諭時政,借追慕古人而抒發其鬱抑不平。賦云:「沮先聖之成論兮,名賢之高風。」是寫馮衍雖然傷己不能遇到堯舜這樣的明君,但自己依然保持著高尚的志節,不苟同這種世俗之見。
「亮節」則見於晉.陸雲〈晉故豫章內史夏府君誄〉。陸雲(西元262∼303),字士龍,晉吳郡人。與兄陸機齊名,時稱「二陸」。其文詞藻麗密,旨意深雅。他在好友豫章內史夏府君過世後,寫了一篇哀祭文。其中:「越殷自周,紹膺遺祉,亮節三恪,侯服千祀,悠悠訖茲,徽烈不巳。」...
|
潛龍伏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潛藏的蛟龍,蟄伏的猛虎。比喻未受重用的賢才。明.沈鯨《雙珠記》第四一齣:「今日裡筆生香,冠禮闈,似潛龍伏虎,際卻風雲會。」
|
驚心駭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觸目驚心」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觸目驚心」原作「觸目崩心」。據《南齊書.卷三二.豫章文獻王列傳》載,南齊豫章文獻王蕭嶷過世後,受過他恩惠的樂藹在寫給沈約的書信中說,自己原本是一個默默無聞的西州窮士,因為受到蕭嶷的重用,才能有今天衣食無缺的生活。隨著時間消逝,緬懷追尋蕭嶷遺留的功業,目光所及,令人內心深受衝擊。後來「觸目驚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事情景況,令人震驚。出現「觸目驚心」的書證如明.王世貞《鳴鳳記》第九齣:「李大人,聞言興慨,觸目驚心。」
|
觸目駭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觸目驚心」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觸目驚心」原作「觸目崩心」。據《南齊書.卷三二.豫章文獻王列傳》載,南齊豫章文獻王蕭嶷過世後,受過他恩惠的樂藹在寫給沈約的書信中說,自己原本是一個默默無聞的西州窮士,因為受到蕭嶷的重用,才能有今天衣食無缺的生活。隨著時間消逝,緬懷追尋蕭嶷遺留的功業,目光所及,令人內心深受衝擊。後來「觸目驚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事情景況,令人震驚。出現「觸目驚心」的書證如明.王世貞《鳴鳳記》第九齣:「李大人,聞言興慨,觸目驚心。」
|
大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重用。《三國志.卷三九.蜀書.馬良傳》:「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
冷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被冷落、不受重用的境地。如:「年初買的球鞋,已被他打入冷宮。」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