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2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13.540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修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宗教信徒虔誠地學習教義,並將教義貫於自己的行動中。
標同伐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黨同伐異」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黨同伐異」意思是結合同黨,攻擊異己,原指學術上派別之間的鬥爭。漢初採黃老治術,主張無為和崇尚自然等政治思想,但自漢武帝劉執政後,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一時間儒學興盛起來,學者經常聚集討論,以致宣帝時召集諸儒在石渠閣講論六藝。在評議《公羊》、《穀梁》時產生分歧,引發爭論,以致有「黨同伐異之說」。也就是觀點相同的人結為同黨,攻擊觀點和自己不同的。後來「黨同伐異」演變為成語,用來泛指一切團體之間的鬥爭。
札馬戰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83年去世。最後在西元前149~146迦太基與羅馬發生第三次布匿克戰爭;並於公元前146迦太基被羅馬底毀滅。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漢尼拔英文關鍵字:Hannibal Barca 出處P.S.胡懷/著。新世紀世界史百科全書,1995年出版,頁71。貓頭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伐異黨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黨同伐異」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黨同伐異」意思是結合同黨,攻擊異己,原指學術上派別之間的鬥爭。漢初採黃老治術,主張無為和崇尚自然等政治思想,但自漢武帝劉執政後,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一時間儒學興盛起來,學者經常聚集討論,以致宣帝時召集諸儒在石渠閣講論六藝。在評議《公羊》、《穀梁》時產生分歧,引發爭論,以致有「黨同伐異之說」。也就是觀點相同的人結為同黨,攻擊觀點和自己不同的。後來「黨同伐異」演變為成語,用來泛指一切團體之間的鬥爭。
帶水拖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拖泥帶水」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拖泥帶水」原本的意思是身上被泥、水沾汙,不利行動。可用於比喻糾纏牽扯。此義可見於《景德傳燈錄.卷七.蒲州麻谷山寶禪師》中記載的一段對答:僧人問寶禪師什麼是佛法大意?禪師沒有回答。僧人只好去問石霜禪師,結果石霜禪師回答:「主人勤拳帶累,闍黎拖泥帶水。」這裡「拖泥帶水」是糾纏牽扯,因而無法直探禪的本源之意。另外在《五燈會元.卷三.麻谷寶禪師》,也可見到「主人擎拳帶累,闍黎拖泥涉水」這兩句話,只是用字有些不同,其實意思是一樣的,但是這個語義只見於此。後來「拖泥帶水」這句成語,則多用來比喻言辭或行為不乾脆。
芝焚蕙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芝草被焚,蕙草悲嘆。語本晉.陸機〈嘆逝賦〉:「信松茂而柏悅,嗟芝焚而蕙嘆。」比喻同類相悲。北周.庾信〈思舊銘.序〉:「瓶罄罍恥,芝焚蕙嘆。」元.無名氏《賺蒯通》第四折:「今日油烹蒯,正所謂兔死狐悲,芝焚蕙嘆,請丞相自思之。」
輔導人員之職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致。技術的指導者:需要積極主動去排難解紛,並且協調仲裁工作的歧見。行政的督導者:有效的分工,並且貫執行其工作內容。需爭取社會資源,並與家長及社會人士做溝通。主持輔導活動效果之評鑑。主持校內教師研習會,使全體職員能理解輔導活動之觀念。(註1) 輔導室主任蒐集並了解學童的個人背景,並建立學生的基本資料。定期舉辦心理測驗。舉行輔導與個案之研究。進行參訪與調查工作。進行家庭訪問以及懇親會來與家長作密切聯繫。設計各不同年級之輔導方案。(註2) 教務主任依照輔導計畫來調整班級時間進行相關心理測驗。督導課務組以及各任科老師實施學習...
參辰日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辰,兩星分處東西兩邊,從不同時出現。日月,分別出現在白天和黑夜,彼此相對。參辰日月比喻彼此隔絕或互相對立。元.白樸《牆頭馬上》第三折:「則他這夫妻兒女兩離別,總是我業,也強如參辰日月不交接。」也作「參辰卯酉」、「日月參辰」。
過橋拆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過河拆橋」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元史.卷一四二.里帖木兒列傳》載:元順帝時,里帖木兒廢除科舉制度,監察御史呂思誠反對,並加以彈劾,但順帝仍採納廢科舉之議。而參政許有壬也表示強烈反對且據以力爭。許有壬當初是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官場,後來升為參政。但他不但反對無效,元順帝還故意讓許有壬在詔令頒布時,跪在文武百官的最前面來折辱他。許有壬怕不聽命會遭來禍患,只好勉強贊成廢科舉。治書侍御史普化看到就譏諷許有壬說:「你是通過科舉考試的人,現在要廢除科舉制度,你又跪在第一個,真是過河拆橋啊!」許有壬聽了覺得很丟臉,就稱病不出門。後來「過河拆橋」用來比喻不念舊情,忘恩負義。
婪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貪食。唐.韓愈〈月蝕詩效玉川子作〉:「婪酣大肚遭一飽,飢腸死無由鳴。」宋.陳造〈謝韓幹送絲糕〉詩:「婪酣得飽問便腹,如汝平生相負何?」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