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5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常綠小灌木。全株被毛。3出複葉,互生;小葉長橢圓狀披針形,密被毛茸,背面具腺點,全緣。花兩性,總狀花序,腋生或頂生;花冠蝶形,黃色。莢果寬線形;種子3~5。
白花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莖帶有細和粗糙毛,之後無毛。頂生小葉的長寬比為1.5-1.75:1;側生小葉沒有明顯放大,可至19公釐。花序披密毛和經常疏披剛毛。花萼披軟毛和常有刺激性的剛毛。莢線狀長圓形,些微在種子周圍膨大,稍呈S形,寬約1公釐,密被橙色或棕色的刺激性早落毛。種子3-6,通常為淺黃棕色,有時褐色至黑色。
海生嗜鹽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假子囊座0.4-0.8毫米寬,位於去皮的木頭上,偶爾埋在基部,墊狀或半球狀,新鮮時表面呈皮質,成熟時黑色,通常可明顯的看到子囊擠出至基質表面。切片的假子囊座較宿主細胞充滿了由圓孢組織形成的亮褐色真菌細胞,或者無固定形狀的黑色真菌組織。子囊埋沒於假子囊座中,似球狀或半球形,柔軟至革質,黑色,有乳突狀開口。子囊果壁25-35為米寬,雙層,外層由角胞組織細胞組成,內層則為延長細胞組成。側絲在基部為2-2.5微米寬,數量豐富,持續存在不會溶解,極少分隔。子囊177-219 × 17-23微米,8個包子,圓柱狀,單囊壁,子囊近頂部的構造經梅澤試劑(Melzer’s reagent)染色後成暗黑色,...
黃花煉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與原變種區別在於花黃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多年生攀緣性草本,莖多分枝,略被毛;三出複葉,互生,頂小葉寬卵形,長6-7公分,寬5-6公分,先端銳尖至漸尖,基部鈍,全緣;總狀花序,腋生;花萼鐘形,4裂;蝶形花淡紫紅色;翼瓣與龍骨瓣合生;莢果扁平,長橢圓形,具長喙;種子灰褐色,卵圓形。
雙毛薊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雌蟲製片後體長1.6 mm。灰黃色,胸部及腹部兩側淡桔黃。觸角第1節透明黃色,第2節除端部外爲褐色,第3節黃色而中央較灰,第4-8節淡褐色,但第4節基部較淡。前翅褐色。足淡黃色。 頭寬於長,眼後有橫紋,前單眼前 方及兩旁各有1對毛,後單眼間有一對長毛,後單眼後方各有一支毛,長於複眼後毛。小顎鬚3節。觸角8節,第3節瓶型,與第6節約等長,第4節略短於此2節,第3、4節具叉狀感覺錐。 前胸左右後緣角各有2支長毛,約等長,其內有2對後緣毛,內側者較長,背板小毛約5-8支。中、後胸均具內叉骨刺。前翅前緣毛27-29支,上脈毛基部7或8支,端部2支,下脈毛12 支,排列均勻。 腹部第2-8節背板兩側均有...
源假尾孢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病斑不規則狀,受葉脈侷限,3–10厘米寬,淺紅棕色,病斑於葉片下表皮顏色較淺。主要於下葉表產孢。無二級菌絲。無子座或可達60微米,暗棕色,由氣孔突破。分生孢子梗疏鬆或密集叢生,淺橄欖棕色,顏色均一,圓筒狀或略呈棍棒狀,單支有時具分支,筆直或稍彎曲,1–4個分隔,1–4個膝狀彎曲,頂端圓滑或圓錐狀截形,20–70×4–5微米;孢子痕未增厚。分生孢子半透明至淺橄欖色,圓筒倒棍棒狀,筆直或稍彎曲,2–7個分隔,頂端略鈍狀且有時收縮,基部倒圓錐截形,25–100×4–5微米;孢子痕未加厚。
觀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多年生著生草本。根莖粗硬,假球莖間距0.5-2 cm;假球莖卵圓形,高1-2 cm。葉橢圓至長橢圓形,長1-7 cm,寬0.8-1.5 cm。花莖自假球莖基部抽出,長1-3 cm,花2-5朵。上萼片、花瓣均具有紅色脈紋及白色長緣毛;上萼片長7-8 mm,尾狀漸尖;側萼片磚紅色,長9-15 mm,基部扭轉,上緣貼合或偶分離,下緣分離,末端鈍至銳尖,疏生白色緣毛;花瓣長約4 mm,先端圓;唇瓣角狀,長2-3 mm。本種外觀與白毛捲瓣蘭Bulbophyllum albociliatum (T. S. Liu & H. J. Su) Nakaj.有些類似,但後者植物體纖細,花序長3-7...
羽扇三殼灰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殼體爲短剪口形,厚重,背緣平直,腹緣稍微凹入。前、後兩緣刻畫清 楚,後下緣有緣刺,殼表有不定形的皺紋及小顆粒。殼體後背側有雙中耳狀的突出,腹側手腕狀脊梁突出於腹緣。一顆大臍壘位於殼體中央後方。殼體爲短的剪口形,前端大於後端,有一個窄的緣稜及內緣溝。前緣爲偏圓弧形,後緣傾斜直伸,後下緣有緣剌。殼表的後背側生有一雙直立小貓耳及一條山嶺形脊稜伸向前緣溝。一個蝌蚪形的大圓丘座落於殼體的中偏前方,圓丘的下方爲一條橫脊,呈側翼狀突出於腹緣。細微的絲狀體及小顆粒摻雜於殼表各裝飾體之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玻利維亞的舞,據聞是艾瑪拉(Aymara)印第安人的一種模仿舞蹈,但舞名顯然源自一種叫做cunca或cuncu的子,這些子串成一串串,被用來裝飾男士的夾克。舞者們用羽毛裝飾他們的褲子,而且所有舞者戴著很大的羽冠頭飾,拿著弓和箭。這支舞由三支笛和三個鼓伴奏,男女舞者排成一長列跳舞,臉孔則隱藏在假面之下,假面是由有孔的小珠子、舊銀幣和子穿成一串串製作而成。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