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74.9978 ms
共 135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卡露爾;讚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歌曲、舞蹈名。西歐地區傳奇故事中「卡露爾」為頌讚歌曲之意,此詞正式被採用是在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法蘭基宮廷內,當時,有所謂「大歌唱者」(Karolus Magnus)的稱呼。而「Karolus」一字之由來,實以更早期的「Ka-Ruelle」及「Khorkarole」為字源發展而來,這兩字義為「國王環形合唱隊」。因此,「卡露爾」主要意義為一種莊嚴的禮儀舞,在新王無異議被選出之後表演。然而,歷史的演變,選舉的儀式消逝,「卡露爾」原蘊藏的頌讚原義,即選舉投票產生新王,也有所轉變。早期,在每年新年慶典中都有選出「年度之王」的重要活動,且有所謂「國王頌」的頌歌表演。這個古老傳統因歷史發展...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瑪歌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名。十六至十七世紀的鄉村舞蹈,諸如《艾澤克的瑪歌特》(Isaac´s Maggot)、《蓓蒂的瑪歌特》(Betty´s Maggot)、《上尉的瑪歌特》(Captain´s Maggot)、《隆的瑪歌特》(Long´s Maggot)等不勝枚舉。Maggot一字乃英文,雖然本是名詞,而一般的意思為「善變」,指怪誕的想法,相當於法文「magot」所聲稱的,指一個怪異人物;而這個字也表示狒狒的意思。在1710年至1715年間,這一系列的舞蹈,有時陷入搖擺或「咆勃」(behop,爵士的一種)的模樣。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鶯歌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新北市鶯歌(附錄-地名-舊地名)
|
九夜之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儀式。為海地(Haiti)一種包含吟詠與舞蹈動作的《復活》(Death Wake)儀式。黑人舞者將墓穴圍繞起來,表演非洲式的《肌肉舞》。儀式通常成為所謂的「女巫降神會」;領導舞蹈與歌唱的女人稱為「女主導者」(La Gouvernesse),而妖魔降臨的現象則會在儀式中產生一種不可見的力量來移動物體。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國家歌劇與芭蕾學術劇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機構。「國家歌劇與芭蕾學術劇院」(State Academic Theatre For Opera And Ballet)的前身為「馬林斯基劇院」(Maryinsky Theater),〔見馬林斯基劇院〕。馬林斯基劇院在1917年改為「國家馬林斯基劇院」(State Maryinsky Theatre),1920年改為「國家歌劇與芭蕾學術劇院」(State Academic Theatre for Opera and Ballet)。1935年劇院為紀念被史達林暗殺的政治領袖基羅夫(Kirov)而再改名為「基羅夫劇院」(Kirov Theatre),其後又再改為「列寧格勒歌劇與芭蕾劇院」,至1...
Martha Bremser《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
|
哈利薩卡;小歌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劇名。或稱「Gallisekka」,是印度中世紀時期,由職業藝術家巡迴團所演出的一種輕鬆歌劇或音樂劇;劇團成員有七、八位至十位舞蹈女演員,以及一位男經理。在爪里奧省(Gwalior State)的巴格(Bagh)洞窟(該處從前為一座佛寺,鼎盛時期約在八至十世紀),壁畫上記錄著兩個劇團,有一個劇團為六位表演者,另外一個為七位,全都穿著精心設計的服裝,一面唱歌,一面愉快地演奏鼓、鈸和其他樂器。他們的表現,似乎意味一個世俗的主題,並未顧及宗教立場,和尚們殷勤款待,讓每個巡迴團得到滿足又愉悅的一晚。壁畫雖提供了一些輪廓,不過缺乏真實的衣服色彩。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黑色輓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獨幕的芭蕾舞作品。編劇及編舞均是出自都鐸(Tudor)的手筆,音樂則選用德國音樂大師馬勒(Mahler)的作品。舞台佈景的設計是由娜迪亞.貝諾斯(Nadia Benois)負責,1937年2月19日在倫敦的公爵夫人劇院(Duchess Theatre)首演,由藍貝爾芭蕾舞團(Ballet Rambert)擔任演出,陣容結合了van Praagh、de Mille、Lloyd、Laing、都鐸等舞星。這支舞作是由馬勒的《亡兒哀悼歌》所延展而生。但以男中音或女低音的音樂呈現,而舞台上則藉由舞者們的肢體來演繹出一場致命災禍,把他們逼上絕路並向命運低頭的情境。這支舞在1940年由波修瓦劇院重新搬...
Lincoln Kirstein《Dance》1938、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
|
歌劇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兩次世紀大戰期間,一種典型德國小劇院裡的娛樂,沿著首都柏林的菲特列街(Friedrichstrasse)上,開了許多家這類型的劇院。在表演中,多數由一些較豐腴的女孩在輕鬆的旋律中跳著調情的舞蹈。有些從鄉下來的顧客也常被邀請上臺唱歌;他們一邊唱歌、一邊喝著啤酒。最大間的劇場是在波次當門廣場(Potsdamer Platz)的祖國劇院(HausVaterland),其食物、音樂、歌曲及舞蹈都是為那些鄉下來的人所提供的,住在當地的人很少光顧這些表演場地。他們與典型的美國式低級粗野的歌舞表演(American burletta)、或巴黎蒙馬特區(the Montmartre)招攬美國遊客的歌舞表演都...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太平歌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慶典舞蹈名。希臘在冬至時舉行長達十二天的耶誕慶典所跳的十二支舞蹈,稱為太平歌舞。後來,象徵「快樂」的翠鳥和歷史上的盛世,也能稱為「太平」。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奔尼.恩歌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西非在二次大戰前百年間頗受歡迎的一種多用途城市團體舞蹈。它具有明顯的現代特徵 ── 歐洲服色,軍樂隊,訓練,以及採用有歐洲頭銜的官階,並結合了傳統競賽。奔尼舞借鏡於傳統土著舞蹈以及殖民地舞蹈。它可視為是人們在從非工業時代進入工業時代的過渡時期,反應時代的許多銅管樂隊之一,可與十八世紀英國或牙買加的樂團相比。其舞步與結構都受到來自軍方的影響,例如行列步(parade step)、操練步(drill step)以及隊伍編制等。
T. O. Ranger《Dance and Society in Eastern Africa: The Beni Ngoma》.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